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数学应用题型的解题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曹丹璐 黄冬明

  摘 要: 应用题是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文章重点就数学中的“和差问题”、“和倍问题”、“行程问题”及“盈亏问题”进行例题分析。
  关键词: 和差问题 和倍问题 行程问题 盈亏问题 解题对策
  
  在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真分析应用题的类型,剖析其解题对策,不仅能有效地促进应用题的教学,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将数学合理地运用于实践,达到新课程中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新课改后,数学学习呈网状结构,各个知识点互相渗透。我们将典型的几种应用题题型进行列举,以探究数学应用题型的解题对策。
  一、和差问题
  和差问题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的问题。用字母表示:a+b=和;a-b=差。
  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将已知的两个式子转化成两个大数(2个a)的和,或是两个小数(2个b)的和,再求另一个数。
  基本的规律是:(和+差)÷2=大数(a);(和-差)÷2=小数(b)。
  在解决该类题目的过程中,还要进行仔细的分析,而且经常会用到整体的思想,将复杂的语言简化成我们熟悉的题型。
  三块小麦试验地里共收小麦9800千克。第一块试验地比其余两块试验地少收1400千克,第二块试验地比第三块试验地多收200千克小麦,求三块小麦试验地各收小麦多少千克?分析:三个未知数的求解,就需要用到整体的思想。将三块地分为第一块和第二三块两个数。那么,第二三块+第一块=9800,第二三块-第一块=1400。(9800+1400)÷2=5600(千克)――第二三块小麦的总重量,9800-5600=4200(千克)――第一块小麦的重量,再按照同样的步骤求出第二块和第三块地小麦各自的重量。
  二、和倍问题
  和倍问题即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的倍数关系,求两个数各是多少的应用题。有关倍数的应用题,关键是确定标准数,找准单位“1”。在题中若出现某个数的几倍,那么这个数就是单位“1”,如此就可求出倍数和。
  基本的规律是:和÷倍数和(倍数+1)=标准数;标准数×倍数=另一个数。
  农场有水田275亩,旱地85亩,计划把一部分旱地改成水田,使全村水田亩数是旱地亩数的5倍,需将多少亩旱地改成水田?分析:根据题意,旱地亩数是标准数,倍数和是6,和是275+85=360(亩),所以360÷6=60(亩)――旱地亩数,85-60=25(亩)――需要改成水田的旱地亩数。
  三、行程问题
  行程问题即行车、走路等有关路程、时间、速度的问题。这类问题存在许多题型,教学上存在许多难点。做这类问题时,首先要搞清楚路程、速度、时间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基本规律: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速度=路程÷时间。建立速度、时间、路程关系模型,对于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是必需的。同时,可借助线段图来处理行程问题可让文字题变得更加容易理解。
  1.相遇问题。由两个物体从两地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相遇的问题。解决相遇问题的解题模式: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相距988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经过5.2小时两车相遇。甲列车每小时行93千米,乙列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分析:根据解题模式,可知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988÷5.2=190(千米每小时)――甲乙速度和,190-93=97(千米每小时)――乙列车速度。
  2.追击问题。由两个物体从两地或异地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后同时到达某地的问题。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在追击问题中,追赶者所用的时间与被追赶者所用的时间是相等的。解决追击问题的解题模式: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击时间。
  甲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步行去学校,乙比甲晚4小时骑车从同一地点出发去追甲,乙每小时行12千米,乙多长时间可以追上甲?分析:首先需要知道追击路程,例题中即甲在4小时中行驶的路程,4×4=16(千米),根据模型,还需要知道速度差,12-4=8(千米每小时),追击时间:16÷8=2(小时)。
  3.流水问题。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行程问题。必须明白有顺水、逆水、静水之分,所以船来回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解决流水问题的解题模式:船速+水速=顺水速度,船速-水速=逆水速度,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若要求平均速度,则用总路程÷总时间。
  一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它从上游甲地开往下游乙地共花去了8小时,已知水速为每小时3千米,那么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多少时间?分析:甲地开往乙地是顺水,顺水速度为15+3=18(千米每小时),18×8=144(千米)――路程,从下游到上游是逆水,逆水速度为15-3=12(千米每小时),144÷12=12(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需要的时间。
  四、盈亏问题
  通过比较把若干个东西平均分配的两种分配方案和分配后的余数,反过来求分配的份数和被分配的总量的问题。
  1.这类问题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有余又有不足,对于这类问题,解决方法是“有余加不足,其差变为除”,用公式表示为:单位数=(盈+亏)÷单位差。
  幼儿园老师拿来一筐橘子分给小朋友吃,每人分2个则多3个,每人分3个则差4个,问小朋友有几人?分析:每人分2个多3个,而每人分3个时,将原来多余的3个分完以后还差4个,则说明又分出去3+4=7(个),而每人多分了1个,则说明有7人。用公式来算就是:(3+4)÷(3-2)=7(人)。
  2.“大盈减小盈,其差变为除”,用公式表示为:单位数=(盈-盈)÷单位差。
  同学乘车去参观,如果每车坐55人,就余下30人的座位;如果每车坐50人,就可以再坐10人。车有多少辆?分析:每车55人,余30人;每车50人,余10人,单位差为(55-50)=5(人),则(30-10)÷5=4(辆)。
  3.“大亏减小亏,其差变为除”,用公式表示为:单位数=(亏-亏)÷单位差。
  老师将一批练习本发给班上的同学,如果每人发6本,就少94本;如果每人发4本,就少2本。这班有多少人?分析:两次分配的总本数差为94-2=92(本),两次分配的标准差为6-4=2(本),份数=总本数差÷标准差=92÷2=46(人)――班级人数。
  在小学阶段,应用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不仅考验学生对生活基本概念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逻辑思维的能力和科学的数学素质。如今许多应用题是开放的,解题方法多样,在提倡开发创造力的同时,也需要探究和总结基本的解题对策,更好地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用最快的速度解题,并且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谭艳莉,钟立新.浅谈行程问题教学中的模式训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0):111-112.
  [2]黄佳琴.中小学数学竞赛中的行程问题[J].高校讲坛,2010,13:39-40.
  [3]李树清.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探讨[J].学科教学探索,2009,(3):50-51.
  [4]徐毅.关于小学数学数量关系式教学的思考[J].贵州教育,2009.17:23-2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04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