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伍娟

  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普通中学音乐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缺乏最起码的音乐欣赏能力,就谈不上产生情感共鸣,更谈不上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并上好音乐欣赏课。
  (1)掌握学生情况,把握欣赏层次。初中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快速发展变化的阶段,因此音乐欣赏应根据学生层次确定。初一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过系统的音乐学习,缺乏音乐基础,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因此,在给初一年级上音乐课时,应注重引导他们正确认识音乐课,激发音乐欣赏兴趣。也可以通过组织观看青年歌手大赛、欣赏名曲名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教学效果。初二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有了一定掌握,应结合学生身心变化的特点,适当加大音乐欣赏难度。例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时,可让学生根据感受初步划分音乐段落,然后教师再总结讲授奏鸣曲式的结构;欣赏《春江花月夜》,可让学生听辨不同民族乐器的音色,分辨不同乐器,了解创作手法并背唱主题,等等。初三的学生心智发育已较成熟,音乐知识的掌握也较系统。在音乐的欣赏上可以让学生分辨四声部合唱,了解交响曲、歌剧特点等,并把初中所涉及的音乐欣赏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2)抓好导入环节,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思路是教师先介绍作曲家生平简历、创作时代背景等,然后再学生欣赏,教师讲解、小结。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流程并不完全被学生接受。因此,首先应重视音乐的导入环节。如果把一堂成功的音乐课比作一曲乐章,那么一个精妙的导入就是乐章引人入胜的引子。教学中可采用诗歌、故事、情境画面、生活话题、乐曲主旋律等多种方式导入。如欣赏京剧《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时,可运用学生所熟悉的故事“楚汉之争”导入,引导学生揣摩虞姬当时的心情,再结合歌词欣赏。不仅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还让学生了解了历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其次是“乐曲的主题”部分,要一改过去学生一边听、教师一边泛泛而谈的做法,在学生欣赏之前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和体验音乐,欣赏过程中可以稍做讲解,画龙点睛就可,确保学生是音乐欣赏的主体。最后在“乐章的结尾”,教师可以将音乐的情感升华,借此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实现音乐教育陶冶情操的作用。
  (3)灵活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往往对单一的听教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注意力也容易分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实现视听结合,引发学生音乐想象,把握音乐形象,激起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比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由于学生对乐曲创作的年代感到陌生和遥远,如果让学生仅从听觉上理解乐曲的内涵,效果欠佳。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在播放全曲时加进视频的剪辑和播放,再现1938年秋冬,抗日部队行至黄河岸边,战士们英勇的身姿和壮阔的历史场景。这样,不需要教师口若悬河地讲解就可使学生理解乐曲内涵,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一个高潮。
  哲学家柏拉图认为:“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初中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重视音乐欣赏课,上好音乐欣赏课。用音乐欣赏课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受用一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