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认识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正朝

  刘邦建立西汉政权之初进行了大量的分封,被分封的诸侯国各占一方,并有掌握着重要的特权,如制定法律、制造货币等。这些特权使诸侯国越来越强大,同时也使朝廷与地方的离心力越来越大。他们擅为法令,对抗中央,甚至谋反叛乱。因此,文帝时期采取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和对诸侯“分土不治民”的方针。通过这些措施,虽然实现了稳定,但还是未从根本上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西汉继用秦朝的相制,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许多大权都由丞相直接掌握着,这样就扩大了相权,发生了相权与皇权之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许多措施。
  首先,削弱相权。汉武帝在朝中建立“中朝”,中朝直接由皇帝管理,这样很多事都可以绕过丞相,直接到皇帝,削弱了丞相的权力范围。皇帝虽然依靠中朝加强了统治。单皇权的集中就使得许多事都由皇帝亲自处理,但由于事务的繁忙会使皇帝的精力不够用,而且还会失去大局观。因此,皇帝又不得不把一些事交给中朝处理,这又助长了中朝的权力。在削弱相权的同时,汉武帝还改革了选官制度。汉初,有两种选官方式,一为按军功爵位高低选官,二为选自郎官。汉武帝用察举、征辟等方式在博士弟子中考选人才,授予各种各类官职。汉武帝还亲自选拔了不少有才能的官吏充实封建统治阵营,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其次,加强中央军力。不管在什么时代,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掌握政权。汉武帝整顿军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实行募兵制,使兵源得到保障,扩大了数量。当时常驻京师的士卒,训练精良,阵容齐备,成为西汉的主力军,有利于平息叛乱,抵御外来侵略,这是西汉统治的基石。汉武帝除了培养大量的兵源外,还培养和提拔了很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比如霍去病、卫青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成长起来并建立了卓著功勋的军事人才。由武帝自己培养起来的军事人才,当然也就得听从他的调令,这就使得国家的军事权力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手中,改变了汉初各自为政,各霸一方的局面。
  第三,颁布“推恩令”。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导致了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的局面。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阻众抗命,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同年春正月,武帝颁布推恩令。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析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其后,王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是继“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方针的继续。它使一个大诸侯国分成了许多小诸侯,权力分散,削弱势力,使其不能与中央对抗,从此基本上结束了诸侯王分裂割据的局面,统治更加牢固。
  第四,经济方面,汉武帝时由于战争,军费浩大,财政困难。为了解决这一局面,汉武帝采取了统一货币,盐、铁、酒官营的措施,均输平准和算缗和告缗一系列措施,统一货币有利于稳定市场,统一市场,方便市场流通交换,可以促使商业繁荣。盐、铁、酒收归国家垄断经营,对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垄断,有利于削弱豪强,减少豪强对人的剥削,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贫富差距,既有利于稳定民心,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来源主要靠税收。汉武帝改革税制,按财产的多少进行收税,这既削弱豪强富商,又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来源。控制全国的物价,打击商人的严格积,平衡物价,国家对市场的宏观管理,打击了富商,使其难以牟取暴利,从而增加到巨额收入。
  第五,汉武帝对思想文化的控制。从春秋时期开始,儒学就对我国产生影响了,到了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人们思想加强控制,儒家思想也从此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影响至今。
  经过以上措施,汉武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治,使国家稳定并繁荣昌盛起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6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