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创新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姚再君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总目标。它告诉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学要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本文拟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略作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1)从事物的多面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黔之驴》是唐朝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关于本文的寓意,《教学参考书》的认为: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然而文学是具有生命力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它又具有跨越时代、历久不衰的典型意义。上述提法只是站在老虎的角度得出的结论。而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多角度多侧面地去探讨作品的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作品。我们完全可以引导学生站在“驴”的角度来探讨它的现实寓意。经过点拨,学生很快答出: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只有真本领,才能为社会作出贡献,才能使自己强大。还有的同学从“好事者”的角度得出:做事不能盲目,否则就会徒劳无功等。经过这样的一番讨论,学生思路开阔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可谓一举多得。
  (2)围绕文章遣词造句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语文上册有一篇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其中有一段对一家人围绕是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描写: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对在这一语境中作者选取用“拆散”一词,笔者引导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首先问学生:就词义的感情色彩来说,是褒义还是贬义?学生很快答出是贬义。我又问学生:作者在这里的本意是什么?学生答:是想暂时分开一家人,让一家老小各得其所,都能如愿。笔者进一步点拨:那么作者这一本意是好的还是坏的?表明了什么?学生答:当然是好的,表明作者考虑周全。最后笔者让学生结合语境,看看该选用一个什么词更能体现作者的一番苦心?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经过讨论一致认为用“分开”或“暂时分开”更合适。对此笔者表示赞同,并把学生的讨论经过整理写成了一篇教学论文,很快在2005年第8期《语文教学之友》上发表出来。笔者把文章贴在班上的优秀作文栏里,告诉学生:其实做学问并不难,难的是善于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至此,学生对阅读教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创新思维得到激活。
  (3)围绕作文批改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众所周知,作文批改历来是一件令广大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教师为此花费了大量心血却收效甚微,学生拿到教师精心批改的作文本后,只是随手翻看一下后面的成绩,有的人根本不看老师的旁批或尾批。究其原因,当是学生作文老套太多 (尤其是写法),观念陈旧。由于写不出新意,常常是一学期训练下来,学生作文中的毛病依然故我。为了提高作文水平,我和学生约法三章:每学期七篇大作文,笔者改四篇,学生在笔者精心指导下自改三篇。由于笔者教两班语文,为了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两班交叉批改。笔者要求学生不但要改出作文中的错字病句,更要看看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创新意识,最后还得有尾批,说明原因或道理。例如:上完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后,笔者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不少学生对伤仲永由一个天资聪明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是后天没有学习的结果,从而指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但有一个学生在批改时针对这一结论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那就是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并不在仲永本人,而在于他的父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至关重要,引导得法,孩子就会有出息;反之,再聪明的孩子也不会有什么成就。我以此为例,及时把这位学生的观点在班上与全体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68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