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长文短教”实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朱 娟

  所谓“长文短教”,就是在课文长,课时少的情况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克服面面俱到的弊病,对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善于突出一个重点,以此来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事实上“长文短教”的提出,很多老教师都持反对意见,认为语文课虽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每节课的知识点之间都环环相扣,但同样要遵循教学规律。相对于较短课文而言,篇幅较长的课文内容多、信息量大;从选编的角度来说,这些课文要么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要么是优中选优的文学精品,作者都是运用语言文字的高手,极少出现冗繁闲杂的败笔。对于中学生来说,想要在极短的时间内消化掉这些“大部头”是很难的,所以不宜“短教”。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所学文章内容的了解、技巧的把握、语文知识的识记不深不透,学生学过之后就像吃了“夹生饭”,不会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成绩乃至语文能力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提高。而我认为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只要从整体把握,灵活切入,突出重点,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由此,针对较长文章的教学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有所收获,尤其在文言篇目上,一篇很长的文言在短时间内完成,难度也很大,这就必须要求在备课、课堂设计以及课前准备上下工夫。同时也发现,合理地安排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能让教师自身受益匪浅。如何使“长文短教”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有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
  首先,教给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预习是学生主动性的学习行为。因此,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预习,形成习惯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篇文章也是这样。每一个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肯定不同,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在预习时这些问题就可以在课下时间内完成,在课堂上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问题,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同时学生的自我能动性也就体现了出来。如果学生在课下没有充分的预习,那么一篇长文章要想在短时间内完成就很难。正所谓“没有预习,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其次,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如果学生不愿学,不想学,那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是一句空话。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要有学习动机,如果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不知道学习对他有什么用处,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他们怎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呢?因此,对长文章有效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即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渴望和成就的欲望。
  一篇篇幅很长的文章要想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课前的预习,以及教师的备课和找到灵活切入点等。同时要让学生动起来还需要多种手段,比如在读上下工夫,在问题设计上巧妙而灵活。分角色朗读,教师的朗读,问题设计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原则,使得这堂课的中心问题以及重点的突出都有了合理的安排。只有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才能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因此学生的参与也是“长文短教”的重要因素。
  但是,并不是说一堂学生积极参与了并且很热闹的课,就是成功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是否真正体现了它的有效性。“长文短教”尤为要注意这一点,文章的切入点是否灵活,在教学中是否本着整体把握的原则,而做到重点突出。犹如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一样,切实体现有效性和实用性。
  “长文短教”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它是教师的教学素质或驾驭课文能力的体现。我们只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选准目标,整体把握,灵活切入,巧设问题,化繁就简,突出重点,就能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研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达到目标,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79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