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新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杨维才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实施新的课程体系的目的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本次课程改革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育体系,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初中升学考试中历史只作为考查科目,因而初中历史教师受到的冲击是最大的。那么,中学历史教师在本次教改中如何适应呢?
  
  一、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转变自己的教师角色
  
  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新课程则要求教师转变自身形象,不仅要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还要作为反思性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必须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这一原则,把以前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二、在教学中,让历史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第一,根据生活经验创设情境,由今忆古。情境是渗透在任何学习过程中的潜在影响因素。历史情境的创意是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模拟创设历史场景成为历史情境,使学生得到历史体验并进行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情感,从而培养各种学习能力和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适当引入国内外“热点”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尤其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些“热点”,它们的形成不是瞬间的,而是有着各自的历史渊源。人们常常需要“以史为鉴”,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自我反省,认识自我和超越自我;通过借鉴历史的经验,来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科学地预见未来。因而,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引入一些国内“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古今对照”、“中外比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会从更深更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三、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新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讲述少了,学生的探究、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相对多了。因而,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等旧模式,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如实行课堂开放,使学生自我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极力为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更学会学习的方法,获得可持续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尽管很有兴趣,也乐于听讲,尤其对历史故事,历史典故等特别感兴趣。但是,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只停留在兴趣、课堂的气氛热闹等方面,而应该注重历史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尽多地提供史料,让学生学会从材料中找信息,得结论,学会论从史出。
  
  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教师往往有“拢不住”、“力不从心”的感觉,当教师千方百计向某个方面引导时,学生偏与教师想的不一致,甚至离题万里。特别是需要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学生更难引导,但教师又不能用唯一的答案来强制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改进教学方法。
  总之,在素质教育的浪潮中,中学历史教师应一边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一边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方法等来完善自己,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185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