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后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浦孝云

  新课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培养学生学会做人放在了首位,以人为本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每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改变了过去那种重认知轻情感,重教学轻育人的状况,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来教育学生,影响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应适应新课改,能够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调整课堂教学。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尝试,我认为教师应具备以下能力。
  1.课堂教学设计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设计是一种僵化的教学程序,教师的教学设计始终在不变的准则中进行。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只看各个部分是否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任务,限制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体现了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师要综合与学生有关的多种学科知识,注重学生情感、审美、伦理等人文体验;选择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学习领域内得到均衡发展。好的课堂教学设计,精彩的讲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同时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愿意学习,乐意学习,主动参与学习。这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
  2.教学组织能力
  传统课程的教学进度是统一的,教材的课时是固定的,教师只要按部就班地教就行了。而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使教学变得更加开放与灵活。教学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学生学习时间难以控制,教学过程可能出现难以估计的情况。如果教师仅依赖于自己的教学技能,通过“作秀”来组织教学将难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为此,教师需要提高课前的计划和准备能力、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课后的总结和反思能力,从而适应新课改,增强教学效果。否则,将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课堂局面也将难以控制。
  3.课程评价能力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教学过程,调控教学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的目的不仅在于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现教学中的缺陷,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教师的课程评价能力有:一是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能力,主要是对课程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二是对学生学业达成的情况进行评价;三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评价。教师通过自我反思,并结合学生、同行、领导、家长的评价,从中发现优点和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改进教学。教师要本着客观、公正、合理的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课堂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课程监控能力
  监控能力既包括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的监控能力,又包括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运用的监控能力。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予以关注,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同时从不断变化的课程教学中,发现那些有生长点的问题,并对问题的价值迅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及时地把有价值的问题纳入到课程中,使他们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监控,反思教学的成败与得失,在互动中把握方向,走向成功,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5.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新课程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体制,打破了传统课程开发的模式,这为教师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创造了条件,教师将从课程开发的边缘走向参与。开发课程资源成为教师的重要职责和重要能力之一。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扩充课程资源,使课程内容从课内、校内走向社会、走向自然,从而实现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习业务知识,扩大视野,开拓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眼前,否则将难以把握教学。
  6.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以目标统领内容,教学内容没有具体的规定,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学环境将更加千变万化,课堂将百花齐放;教育科研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首先,教师应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掌握教育科研的方法,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其次,善于阅读教育文献资料,及时了解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提高科研能力。教师既要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又要懂得教育教学规律、教育教学方法,也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除了应具备上述能力之外,为了适应新课改,教师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只有自身具备海纳百川般的知识和气度,才能容纳学生各种创新思维的萌发;只有站在本学科的前沿阵地高瞻远瞩,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勇敢探索;只有自身具备学习的能力,才会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自身成为开拓进取、勇攀高峰的示范楷模,才能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素质教育和人格塑造。要求学生具备的教师必须首先要具备。
  总之,教师具备了以上能力,才能有效地驾驭课堂,才能使教学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才能适应新课改,顺应时代潮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1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