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策略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蔡之升 陶云

  摘 要: 情感体验对人们的社会认知有着重要影响。好的心情和坏的心情对社会认知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上世纪80年代那场关于情感与认知关系的讨论后,大批心理学家们开始涉足这一研究领域,逐渐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成果。本文重点就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情感体验 社会认知 加工策略
  
  积极的或消极的情感体验对个体社会判断时采用的策略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这是目前社会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问题。从生活经验上来看,这种推测是合理的。当一个人心情好时,做判断或推理就显得不那么缜密、细致,判断的速度也会加快。心情好时下棋与心情不好时下棋,在下棋速度和每步棋的判断上确实存在着不同。心理学家们通过实验研究证明了这种现象的存在。研究发现,当人们感觉愉快时,他们对目标个体的分类较为宽泛,对自己所处情境给予更多的积极联想,对问题的解决更富创造性,在作决定时也更为自信。总之,当一个人处于愉快心情时,他眼中的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他的社会判断和行为也常常会反映出这个倾向。
  一、引发不同认知策略的实验研究
  好心情可以使人们减少认知努力、转变社会认知策略,去使用启发式(Heuristic)心理捷径这一现象。帕克和巴纳吉(J.Park & M.R.Banaji)的实验提供了清晰的例证,研究者通过对人们形成刻板印象的过程进行研究,比较了积极情感体验和消极情感体验的不同作用。
  帕克和巴纳吉预测好的心情将会使个体对“刻扳印象”产生更强烈的依赖,因为这些心理框架可以减少心理努力。当人们处于好的心情时,他们不想做任何会破坏它的事情。仔细的、系统的思维都是困难的,好的心情常常使人们避免这样的耗费。为了检验这个观点,帕克和巴纳吉选择了一些美国人的名字作为实验材料。这些名字中的一部分是美国黑人典型的名字,而另一些是美国白人的。要求被试者指出不同的名字是属于“罪犯”的范畴,还是属于“政客”的范畴。被试者分为两组:一半看一个滑稽的电视片断,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另一半看山、河之类的风景片,诱发中性的情感体验。研究者发现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下的参加者有更强的倾向,把美国黑人的名字放入“罪犯”的范畴,把美国白人的名字放入“政客”的范畴。结果证实了与处于中性情感状态的人相比,处于积极情感状态下的人更可能表现出刻板印象。刻板印象的本身就意味着被试者在社会认知加工的过程中,使用了启发式的策略以减少认知努力。积极情感状态下的被试者对思维定势表现出更强的依赖,这是社会认知中的一种心理捷径。
  海特勒(G.Hertel)等人运用胆小鬼难题游戏(Chicken dilemmagame)研究了不同情感体验对个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发现情感体验是通过改变认知策略而改变合作水平的。游戏中那些被诱导出愉悦情感状态的被试者倾向于直觉地模仿他人行为,而悲伤的个体倾向于在行动之前系统地分析游戏的结构。由此,不同的认知策略使得人们在不同情境中表现出合作或不合作的行为,愉悦情感状态的被试者比悲伤的被试者更易表现出合作行为。
  二、不同解释方式的争论
  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已经明确了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的加工策略有着不同的作用。虽然这种现象在生活和研究中不断得到重复,然而将两种情感状态所带来的不同加工策略对立起来的做法一直受到心理学家们的质疑。虽然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带来不同的加工策略,但并不意味着孰优孰劣。
  对不同情感体验在加工策略上的影响,心理学家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倾向。从现有的资料来看,大致分为三种倾向: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而言是一种信息的提取索引;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影响是人类进化时适应环境的信号;认为对认知策略的不同影响是由于情感体验造成动机上的差异。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而言是一种信息的提取索引。菲尔德(K.Fielder)认为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体验并非简单地产生更多或者更少的系统化、分析化的加工策略。取而代之的是,积极的情感体验更容易进行自上而下、有生命力、多产的思维,并且允许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的信息。相反,消极的情感体验更容易产生归纳式的、聚焦于外部信息的思维方式。菲尔德指出不同情感体验对于认知加工过程中提取的内容和影响方面是不同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影响的是同化过程(assimilation),而消极的情感体验涉及的是顺应过程(accommodation)。这两个过程的信息提取是不同的。同化过程主要涉及信息的主动生成(active generation)、已有知识取向(knowledge-driven)、探索动机(exploring novelty)、创造性工作(productive task),而顺应过程涉及信息的保守(conversation)、刺激取向(stimulus-driven)、规避错误动机(avoiding mistakes)、再现工作(reproduction task)。由于不同情感体验所调动的过程是不同的,因此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所带来的认知策略也不同,这也是积极情感体验状态下个体容易采取启发式思维的原因。启发式思维就是在判断事物时,只依靠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选择一个规律,然后直接进行判断,它与系统的思维形成对照。
  布莱斯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积极和消极情感体验带来的认知策略的差异,关键是由于个体在两种状态下使用不同的知识和信息。积极情感体验产生更多“纲要式”的思维(schematic thinking),而消极情感体验则更依赖于社会认知中细节的、片断的信息。布莱斯认为这种解释方式比简单地把认知策略分为好坏两种更精确。基于这种观点,福加斯提出了情感渗透模型(AIM)。AIM模型是一个整合信息加工模型,它描述了负载的情感信息是如何转变为判断过程的一部分,进入判断者的思维建构过程,并最终得出多姿多彩的判断结果。AIM模型基于两个假设:(1)情感体验的本质和程度是由判断者所采用的信息加工策略来协调的;(2)判断者减少信息加工的努力。只要能达到环境需要的最小满意度,人们就倾向于采用最少努力的加工策略。信息加工由不努力到努力存在4种变化:(1)预存评价的直接通道;(2)预存目标的动机性加工;(3)启发式加工;(4)实体性加工。情感体验对判断的影响程度随着信息加工的不同努力产生变化。福加斯认为需要建构加工过程的判断(启发式加工策略),比需要仅仅是复制认知内容的判断(直接通道和动机策略),更易受情感体验的影响。尤其当采用一个开放的加工策略时,情感渗透对判断的影响效应可能更大。这种策略既可以为判断提供间接的起动作用,又可以为判断的成立提供直接的信息。
  另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可以从人类进化过程中适应性行为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他们把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不同影响看作是人类进化时适应环境的信号。科勒尔和施瓦茨(G.L.Clore & N.Schwarz)等人提出的情绪信息模型(Affect-as-Information Model)是这种解释的代表。科勒尔和施瓦茨等人认为积极的情感体验意味着所在的环境是安全的、可预料的,因此认知资源(cognitive resources)不需被分配。个体愿意采取更多的自上而下、纲要式、启发式的信息加工策略,并且认为环境能提供更大的空间,鼓励使用不同寻常、创造性的思维。消极的情感体验意味着自己正处于一个存在着问题和困难的环境。人们为了避免遇到“危险”,不使处境变得更糟,迫使自己更集中注意力,采用更细致和严谨的认知策略,也不得不花费更多的认知努力。这种观点唯一不能解释的是这类现象:为什么兔子看到一条蛇之后(处于危险情境),做出的反应和判断是如此之快?施瓦茨认为除了适应作用以外,已有知识体系在提取时的难易程度间接存在着影响。
  一些心理学家认为动机对于这种现象的产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艾森认为情感体验对认知策略的影响可以归功于动机的作用。由于人们普遍存在着避免使用、评价更多的信息,希望能用最少的信息作决策和判断的倾向(认知吝音),因此积极的情感体验可能会直接调整认知策略,使得个体能够保持住这种愉悦的感觉,避免认知努力。消极的情感体验不存在保持心情的问题,因此会使个体更认真、更谨慎,努力搜寻外部信息,希望能够更准确地做出判断,从而避免恶化自己的感觉。
  三、结语
  目前情感体验对社会认知加工策略影响的研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心理学家们还处于探索过程中。通过以上解释方式,可以看出虽然各自的出发点并不相同,但在它们之间有相互包容的内容,并且心理学家对不同情感体验影响社会认知加工策略的效果也基本达成一致,这使得今后形成统一理论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Schwarz,N.Feeling as information:mood influence judgments andprocessing strategies.in Gilovich,Griffin,Kahneman:Heuristic andBiase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王沛,林崇德.社会认知研究的基本趋向[J].心理科学,2003,(3).
  [3]巴伦,伯恩.社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3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