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我对“用一辈子备一节课”的解读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有这样一本书,应时刻放在教师的案头,随时阅读,时不时摘录一些撼动心灵的语句,并且越读越令人敬重景仰,一直读到爱不释手。这本书就是《给教师的建议》,它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为中小学教师撰写的教育经典。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这部经典巨著仍然熠熠生辉,其伟大的教育思想早已穿越时空,跨越国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教育真理,真理之光照耀了中国昨天、今天的教育,已被誉为教育界的《圣经》。
  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的那时起,我就知道有这么一部经典,去了当地几个书店都没买到,一直没有机会拜读。可好,今年山东省日照市教育局在全市教育系统广大教干教师中启动了“读好书,增智慧”学习活动,我们碑廓中学积极响应,发送给教师人手一部《给教师的建议》。总算拥有了一部堪比精金美玉的经典,我喜出望外地从主任手里接过心仪已久的宝典,轻轻抚摸着墨绿色的封皮,虔诚地注视着作者的头像,久仰的教育大师就在面前,心中肃然起敬,而他也正注视着我,神情是那样的平静,深邃而睿智的目光一如无边的海洋……我心中暗下决心,一定细细品读,从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
  谁说“书非借不能读也”,我当即打开了扉页……不知不觉读到了第二条建议――《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是一个极易引起大家共鸣的标题。 “是的,没有时间啊!”,不论是50多年前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给苏大师写信的女教师,还是今天正在教育工作岗位上的我们,若让谁工作之余多读书,去促进个人专业成长,“没时间”这三个字准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我们经常听到教师抱怨时间太少,大家总是说 “我很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经常这样地抱怨。一昼夜只有24小时,每天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至少8小时,而且这8小时是排得满满的: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听课,评课,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更何况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教学研究;晚上回到家要忙家务,还要教育孩子,这些繁杂琐碎的事往往令我们感到身心疲惫,哪还有精力去读书呢?看来教师确实是“很忙,没有时间”。岂不知这里“没时间”的真正意思是“没时间读书”,“没时间学习”,“没时间进行校本研究和专业成长”。这是相当危险可怕的事。殊不知,“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正所谓“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
  况且教改的浪潮早已漫卷全国,素质教育正在实施,教材在变化,知识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终生学习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教师就要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只有加强读书学习,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读书对于我们教师,更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不要再说“没时间”了,读书学习吧,教师们!
  在有没有时间的问题上,苏大师倒没有直接回答,笔锋一转,语众心长地娓娓道来:“这里主要是要看教师工作本身的方式和性质。”是啊,教师承担着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会感染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爱心和责任心,“智慧靠智慧来培养,良心要靠良心来熏陶”。要有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
  苏大师举了一个颇具经典意义的听课例子,听课教师听得入了迷,竟忘记了做听课记录,就跟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邻校的一位听课教师问授课的历史教师:“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授课历史教师的回答令人震撼、感慨,“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地说来,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节课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苏大师巧妙地借这位授课的历史教师之口,提出了“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这样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苏大师提到的历史授课教师直接准备只用了15分钟,而对这节课又准备了一辈子,看似矛盾的说法,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他想说明的是直接备课和间接备课的关系。我个人认为,所谓授课的直接准备,应该指的是直接备课,就是直接针对课题的备课,而这节课又准备了一辈子,应该指的是间接备课。一般地说,只要有充足的间接备课做基础,直接备课不需要太多的时间,苏大师提到的历史教师用一辈子时间间接备课,直接备课只用了15分钟,便是有力的证明。但是,如果间接备课不充足,那么,直接备课15分钟就远远不够了。间接备课越是不足,直接备课的时间就应当越长一些。那么怎样进行间接备课呢?苏大师给我们开出了处方,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学科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
  由此看来,“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也就是每天都进行间接备课,这样用一辈子的积淀来准备一节时间有限、内容明确的课,当然会驾轻就熟,诚所谓“厚积而薄发”是也!
  大师的话启开了一个窗口,使我们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那就是用终生的时间来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要每天问问自己:“今天我读书了没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还明白读书不但对教师有益,而且对学生亦有益。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自由支配时间,而且要利用得合理,最好莫过于喜欢读书。读书应当成为吸引学生爱好的最重要的发源地,应当教会每一个学生怎样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读书是为了能让孩子们扩大视野,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面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面对新时代的学生,要做一位好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素质,需要我们教师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来适应这个多彩纷繁的世界。苏大师的建议、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来说,如同一条条欢快清澈的小溪,汇集在一起就是浩瀚博大的海洋,常读常新。大师告诉我们怎样进行这种间接备课。很简单,这就是读书,只有持之以恒的读书,我们的小溪才能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溪流。
  作为一名教师,对教学要全身心的投入,必须读书,读书,再读书;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的西蒙教授曾提出了这样一个见解:“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他只要真正肯下功夫,在六个月内就可以掌握任何一门学问。只要你真正花时间在学习上,而且是持之以恒,那你就会成为专家。”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花了足够多的时间在教学上,那我们也会成为专家。”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我们要把时间一点一点地挤出来,用到读书上,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
  教师只有终生与好书为伴,“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使自己的知识和思想保持活力,真正做到用终生来备课,才会实现每一节课都上得非常出色。这就是我――一名普通教师对“用一辈子备一节课”蕴含的解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24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