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教师应该为思维而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印全 毕云芬

  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仍然以教材知识为教学内容,以掌握知识为教育目的,以灌输知识为教学方法,这是一种为知识而教的教育。华东师范大学郅庭瑾教授在《为患维而教》一书中指出: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实践。然而,真正重要的不是知识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能否找到有用的知识,是否善于运用知识。我们应当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智慧的潜质,通过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培养,人人都能发展智慧。所以教师的教学应该为思维而教。
  为什么要为思维而教?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之所以为人,不仅仅因为他有感觉、欲望和情欲等等,更在于人有灵魂、有思想。简言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能思维。亚里士多德认为知识需要依靠思维来寻求。教育家洛克指出,人类生活和学习的质量取决于思维的质量。看来,思维对于人之所以为人有着极大的价值。然而,思维的价值不会自动地成为现实,思维需要细心而周到的教育的指导,才能充分实现其机能。所以,中外教育家总是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师的教学就应为思维而教,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成为一个完全的、真正的、上等的人。叶圣陶早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训练思想(维)”应该是学校各科教学的共同任务。吕叔湘先生也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了。杜威指出: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惟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要求思维、改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下。美国全国教育协会在《美国教育的中心目的》一文中声明:“强化并贯穿于所有各种教育目的的中心――教育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培养思维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为学生的发展着想,时刻不忘为思维而教。
  为思维而教首先可以采用谈话法进行教学。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讲授法,这种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很少思维。谈话法则完全采用问答的形式来激起学生的思维。谈话法不是直接传授知识,而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并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深入一层,继续提出问题,直至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依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寻求正确的结论,以便获得知识,发现真理。这种方法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次次对话,它始终使学生处于思维的状态。谈话法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始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家继承并发扬了这种方法。杜威提出“作为沟通的学习”这一命题。杜威的学习不仅是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且是同客体对话、同他人对话、同自身对话的沟通的重叠性交互作用。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称“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可见,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进行争论,这是2l世纪教育教学需要的手段。
  谈话法最重要的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目的不能只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更重要的是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为了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提问时必须注意,一是难度要适宜。教师应对学生的水平有清楚的了解和正确的估计。提出的问题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应该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又使学生通过努力能解决。二是要有针对性,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为思维而教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学习”。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学生直接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而不用自己去发现知识。发现学习则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索,实验和思考,认识问题情境和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找到问题的答案,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唤起对问题解决的认识过程。发现学习着眼于学习过程的本身。发现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引导学生发现学习时,教师应时刻注意角色的转变。教师要从热心于指导学生的指导者转化为旁观者或参与者。教师不必急于指点和展示自己的见解,而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必要的时候甚至让学生陷入困惑,从而养成自己主动思索、决策的思维习性。另外还要教会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
  总之,教会学生思维应当成为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普遍的目标,学生应当是一个思想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存储器。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好的成绩并不意味着思维能力的较强发展。在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之间,思维能力应当是教师教学永远的追求!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59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