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图式的突破与深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建英

  郑桂华老师回顾自己在华东师范大学二附中十多年的执教经历,总结刚执教时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教课文”,把课文中介绍的主要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课文里写什么知识教师就讲解什么知识,考试就检查什么知识。教久了,自己都不满足,在于机械肤浅地诠释课文内容,零碎地教授语文知识。继之又追求熟练驾驭课堂时重教师的设计和课堂出彩,何时提问何时互动如何结局,设计得环环相扣,课上得有起伏有高潮,老师尽兴了,但学生呢?又一个不满足。
  许多教师可能都经历过像郑桂华老师这样由初教到教熟的过程,体验过心理上的满足和困惑,即有课堂教学图式不断面临由于教改课改而来的新情况和自我发展要求带来的新问题。如何突破旧有课堂教学图式的重壳,审清旧的教学经验和价值观念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束缚所在,积极改造旧图式中不当元素,突破局限,拓深认识,顺应新情境新要求,郑桂华老师的三次课堂超越及另一些语文名师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启示。
  一、找准立足点
  在语文教师的旧有观念中,语文课就是认拼音学汉字到教课文、写作文,还用讲立足点吗?即便有的话,立足点又在哪里?
  郑桂华老师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重“教课文”到否定机械肤浅地教课文和语文知识,从重“教师教”到否定不管学生语文发展的教,再到正确地认识教“文”和学“文”的辩证关系,认识到语文课应是“基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课,而不是着眼于教师教的语文课”,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发展,真正懂得“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课上的含义,这一次次否定和超越,其立足点在一步步地转移,发生着质的变化。在她看来,语文课堂究竟发展学生什么?――“语文课堂学习的是语文知识,锻炼的是以语言为载体的理解力、判断力、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相应的思维能力,学生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入人文熏陶和价值观培养的。” [1]――这正是语文学习中学生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教育工作的真正立足点。
  于漪老师也反复强调,语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文育人”,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学着眼点要转换到开发智能、提高素质的方面来,从素质、能力、智力方面的发展做好培养工作。李吉林老师1978年重新登上小学语文课堂的讲台,首先从改变低年级拼音识字教学的“单调、呆板、低效”现状入手,因为“单调的教学内容对孩子的发展是滞后的”。从孩子发展来思考语文教学,正是这个朴素而正确的立足点,推动着李老师进行小学语文教改的探索。她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作文教学丰富了孩子的表达内容,既而引入阅读教学培养审美能力,同时促进孩子兴趣、观察、思维、情感、表达等多方面的发展,并逐步向其他学科渗透情境教育思想,朴素的立足点也逐渐成为越来越丰富的儿童发展观。
  学生的语文发展,是语文兴趣、知识、思维、情感、智慧、能力素养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离不开这个立足点。没有这样的立足点,语文课只是机械地学课文、练技能、应考试,鸡零狗碎、目标狭隘,徒有语文之“形”。语文课里,应该是随着课文的学习,学生生发着对语言的兴趣,对课文意欲了解的好奇、关心的愿望,对作者表现的感情的理解、理智的钦佩、语言运用的赞赏;喜欢独立思考,把课中所学变成探求新知、创新发现的触发点……以这样的长期浸润带给学生对本民族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亲切接近和理解,同时伴随着知识、情意、思维智慧、语言能力、创新精神的成长与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旧有课堂教学图式的修正与突破,首先就在对语文课堂教学正确立足点的把握,对学生通过中小学的语文学习应该有怎样的全面发展,有一个正确而清醒的认识。
  二、凸显语文价值
  语文能力、素养的发展毕竟不同于数学、科学能力素养的发展,必然要凸显语文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一般的兴趣,主要体现为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情感情趣的熏陶及语感的培育,必然离不开咀嚼一篇篇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鲜明的形象、体味浸润在语言和形象中的作者思想感情;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在读写叙述性文章、论析性和说明性的文章,分析其中蕴含的事理中得到锻炼;语言智慧的发展,是在具体场景和情况下积极思考应对,灵活、巧妙、有效运用语言以实现交流交际的目的。总之,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言语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然要抓住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言语实践这个重要途径,如此,语文教学才能发挥出语文教育的价值,学生能力素养的语文性才能体现出来,语文课也更像语文课,这是语文教师在改进拓深自己课堂教学图式时应该牢牢抓住的一条,是语文课堂教学图式的核心。
  语文课应重点完成语文课应达成的教学目标,重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表达力,可以适当地弱化文本可能隐含的其他教育价值,把语文教学从关注文本内容转到文本形式上来,达到理解文本内容与文本表达的统一,这是郑桂华老师超越了重“教课文”和重“教师教”之后逐渐领悟到的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即语文教学要凸显“语文价值”,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为此,她一方面注重列出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另一方面注重发掘每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正像她说的,“我对许多课文的突破点、教学重点是我认为这篇课文比较具有‘语文价值’的地方。”郑老师强调的“语文价值”训练,正是引导学生对课文承载的汉语言丰富多样的语言表达样式及意蕴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表达的语文能力发展的训练,每一篇课文“语文价值”的点的不断累积,构成了整体的“语文价值”发展序列。像《安塞腰鼓》,郑老师确定的学习重点是作品的词语、句式等表达形式与作品思想感情的关系,《〈呐喊〉自序》是形象化表达,《最后的常春藤》则是人物与主题的关系,都抓住了每一课在言语形式和组织方面的特征展开言语形式和言语内容的统一理解。这样的语文课,教学目的与方向明确而科学,教学过程中师生紧紧围绕着具体言语方式展开思考、理解和探究活动,学生感受语言、琢磨语言、理解进而欣赏语言,语言方式中蕴含的情感、情怀、思想、思维、智慧等也自在此过程中获得。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语文教学,抓住语言,抓住语言表达样式,抓住语言表达样式与其特有内蕴的关系,对语言感性理解之上加以理性的思考,但绝不是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简单总结和流于形式的“写作特点”的笼统概括,而是由对语言样式的深入理解而对作者思想感情更深入的思考,这样才真正体现出了语文课的语文教育价值。
  三、探寻科学规律
  语文教学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及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及素养发展,就不能不探寻其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科学的认识指导具体的言语实践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更好的语文发展。语文课真正像语文课,也必然包含了对这些语文学习规律、教学规律的探索,这样才能更好地超越感觉,自发、自然而进入理性、自觉、科学的层面。因此,语文教师课堂教学图式的深化与完善亟待科学的语文教和学规律的支撑与指导。
  注重探寻每一篇课文独特的“语文价值”及学生在语文课上所必须学到的“语文价值”并对其进行排序,这里面就包含着郑桂华老师对学生语文学习和语文能力纵向发展序列的规律的探索;同时她还在横向上就文体阅读图式的构建上展开探索,“追求知识基础上的能力、背后的规律,‘然’以外的所以然”。同样是《荷塘月色》,以前教学只是就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荷塘的美,哪里是比喻哪里是拟人;现在教学,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课文行文中作者的行动过程,分析行动过程中作者眼中景物色调,探询作者情绪的变化,最终发现“家”和“荷塘”对作者的意味,从而比较深入地理解文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出这类散文阅读的一种“图式”:梳理行动过程――分析眼中景物色调――探寻情意变化――领会思想感情。前者是就一篇学一篇,后者则由一篇而概括一类文的行文规律,并由此提出针对性的阅读思路和方法,注重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由此触类旁通,带动其他同类文章的有效学习。
  语文课堂同样也离不开科学的识字写字、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规律的指导,离不开学生认知和思维发展的规律,离不开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规律,离不开审美教育的规律,……语文课堂教学因这些科学认识、规律的探索发现而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发展,基于此,语文教师要善于从经验中总结规律,从实践中探寻规律,从理论中学习规律,从研究中把握规律,以科学的教和学的规律带动语文课堂教学,带动学生语文发展,也促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图式向着深刻和完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访谈,中国教师报.北京,2008-9-17.
  
  作者单位:
  山西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65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