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简析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个性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福强 唐雪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真正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如何凸现阅读教学的个性美,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我想可以依据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的特点在以下方面尝试个性化的训练思路。
  一、新课导入不拘一格有创意
  上课伊始,据文本不同特点采取相应的方式,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或幽默轻松,或庄重严肃,或营造艺术氛围,或运用放松身心的办法(小表演小练习),或用成语故事,或用名人典故,或用生活趣话,创意导入,做到新颖、简练、精彩,尽现个性魅力。
  其实,学习诗歌、散文,可用语言或音乐给学生营造适合语境的氛围;学习议论文,可先训练学生发散一下思维,设想文章会怎样写,然后对照文本看作者是如何构思行文的,同时也可根据教师自己的性格特点设计易操作又有助学生阅读的形式,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切忌邯郸学步,一个模子刻到底。
  二、教学语言尽现个性有特色
  阅读训练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时能敏锐地感知学生的知识层面和思维情感,能及时调整各种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潜能。对学生适时适度适当地点拨,用语宜简但又忌刻板乏味,这就要求教师语言尽量地富有表现力,精炼、准确,更需要每位教师运用个性化语言,以激发学生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学语言要充满激情,富有人情味;要讲究教学语言的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富有哲理和情趣,尽现教师作为独立人格的智慧美、创意美。学生总是喜欢教师有个性。于漪说:“教学语言要做到生动形象,除了知识修养、语言技巧外,还必须倾注充沛、真挚的感情,情动于衷而言溢于表。只有对所教学科、所教对象倾注满腔热情,教学语言才能显示其生命力,才能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可见,教学语言因为有个性、才有授课的艺术,因为有个性、才能产生美的享受。总之,授课语言既简洁又生动,既平常又精彩,既通俗又有情调。教师的神情语调随文本内容的变化而变化,随时让学生进入阅读的意境中去。
  如同样是玫瑰,有人说花中有刺,有人说刺中有花;同样是半杯水,有人垂头丧气地说:“唉,我只有半杯水了。”有人兴高采烈地说:“哇!我还有半杯水!”绘声绘色的教学语言轻松活泼,启人心智,引人思考。
  又如:懦夫在未死以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
  当你选择一种死法的同时,其实也就选择了一种活法。
  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这些闪烁着智慧又富有激情的语言怎能不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呢?
  三、阅读思路内外并举
  阅读教学要立足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首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善于从题材多样化、知识多层次、表现多手法的教材中,提炼出精练的闪光点,并融合自己的个性,设计教学思路。善于运用抓“文眼”,找准教学的“突破口”,简洁、精炼地处理每一篇课文,启迪学生思维。
  其次,要让学生在课外广泛涉猎,形成开卷有益、手不释卷的习惯,把课内学的知识有计划地迁移到课外加以运用,把课外学到的东西要带回课内消化吸收。老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风云和文学期刊,对那些富于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文章,组织学生开展佳作点评或写出故事梗概、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简析之类的短文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印发阅读篇目,作出指点和点评,让学生愿读书、会读书、勤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积累素材、扩大视野增长见识。
  四、以情悟文发展个性重熏陶
  情感本身就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在课堂上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阅读,挖掘教材丰富的情感因素,做到情动于衷而形于外。眼下学生阅读兴致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阅读教学形式过于单调。教师要把讲解、提问的时间压缩到最少,用最多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书和思考。
  首先,教师的情感要投入,要将范读作为主旋律,融音调、表情、姿态、手势于一体,将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进行心灵的接触,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情感效应。
  其次,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定好基调,有感而发,有情可抒,使阅读教学真正进入以情感人的境界。
  再次,要注意现代化教学技术的情感功能,对课件制作、幻灯片放映、录音、录像等有选择地加以运用,力求以“形象感目”,以“音美感耳”,以达到“情感美心”的目的。
  除了以上所述的各种做法外,教学留有余地也是表现个性的良好举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会留出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支配,如诗歌作品的朗诵竞技,戏剧小说的小表演。师生参与,师生评析等“留有余地”的教学,无疑可以激发学生的最大兴趣,开掘学生的潜能,使阅读教学有“余音绕梁”,学犹未尽的教学效果。
  总之,阅读教学实现个性化是我们教学的一个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苦心追求的目标。以上仅是我的一点浅见,希望与广大同仁探讨。
  
  作者单位:
  山东寿光市上口镇第二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72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