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及其作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德林 吕 海

  一、学校体育文化的构成要素
  
  体育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十分广阔,其表现形态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建设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理因素组成,体育精神文化要素主要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因素构成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乃至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关系,学校、班级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等。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方法
  
  1.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的体育文化载体,主要包括校园各种体育场馆设施和体育艺术物态(如体育艺术雕塑、体育名言牌等)。这些客观物体本身是没有生命和情感的,但通过教育工作者的精心设计和创造,体育物化环境就变得“活”起来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会说话。”一所体育环境建设得好的学校,其校容校貌充满着强烈的体育文化氛围和蓬勃的青春活力,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体育文化的熏陶,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和体育思想。
  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条件程度的不同必将对学生的心理、生理产生变化。如果体育场布置整洁、器材完善齐备、场地线条美观清晰、井然有序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跃跃欲试。如果运动场上的排球网、篮球网、羽毛球网破破烂烂,学生心理上将大大地降低练习兴趣。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稳定的兴趣和有效的动机。这不仅对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终身体育也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体育器材设施带来的外部诱因。这样的状况不改善,那么强化的结果必然使学生的兴趣降低,动机减弱。
  
  2.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1)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定期的有计划的体育板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节目的播出;体育书刊借阅制度的形成等方式来实施。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集中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反复“对话”中不断得到塑造,形成了相应的文化价值观念,拓展了自身的生活视野。现代人的大部分行为就是在体育精神文化的这个“模子”里塑造出来的。体育场周围的浮雕、壁画、名言警句等能使不大的运动场上充满着向上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从中得到熏陶,并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去。
  (2)非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
  非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可通过定期办体育活动,如定期举办体育节、体育竞赛、体育知识讲座,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和教风来实施。
  学校体育传统校风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用。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所创造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动地从事身体锻炼。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术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人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熏陶。
  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也是实现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指出,教师是创造心理气氛的关键人物。因此,要形成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善教师的领导作风,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体育教学思想,有效控制教学过程,丰富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技巧,对每一个学生都要满怀希望,强化集体意识、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差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场境,优化体育教学心理气氛。在体育教学中,我认为丰富体育教学艺术和善于运用体态语言,在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
  体育教学应以活泼、自由为主,兼顾严肃,避免长时间的单一练习方式,以免引起超限抑制。应将传习式的、封闭式的体育教学,发展为创新式、开放式的教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创造性教学活动,力求使本身单调的教学内容具有新意,以不断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唤起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和学习愿望。如耐久跑的教学,可以采用追逐跑、定时跑、变速跑、接力跑、障碍跑及游戏等多种形式提高速度耐力,从而使教学过程形成生动活泼的气氛,让学生已有的学习需要始终处于活动状态,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使他们在学练中达到入趣、入情、入境,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以最少时间、最小精力取得最大效益。
  体育教师的体态语言既有美的风韵,又有健的力度。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只有善用体态语言,教学中才有号召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才能较好地组织体育课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才能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作者单位:1.江西寻乌第一中学
   2.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28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