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又是学生能力的发展过程。因此教师要彻底摒弃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把主要经历放在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提供信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上。关键是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1 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必要条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学科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和发展。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准备是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所学的知识作适当的“降格处理”。
  所谓“降格处理”,有的是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学生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有的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完全陌生的内容是很少见的,对学习的内容总是既感到熟悉,有感到陌生,要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区别点,顺利的完成正迁移,通过类似的探索解决新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①能不能把它直接相加?②可以怎么计算?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样的处理,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参与算法的探究过程,能充分利用已有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通分的知识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课堂参与度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是师生多边的活动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优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因此,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为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创设条件、创设情境,如教学“长方体的特征”这一课,主要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①首先教师出示若干个物体的包装盒,让学生先对他们进行分类,并叙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②教师拿起一个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的盒子让学生观察、触摸长方体有什么特征。
  ③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引导,总结出长、正方体的所有特征。
  ④让学生用橡皮泥做顶点,长短不同的细木棒做棱,四人一个小组合作制作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
  通过这样的设计,将操作、观察、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且还启迪了思维发展,达到了数学教学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技能的目的。
  3 把课堂搬到教室外面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但并不是生活本身的摹本,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这对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生活经验匮乏的小学生来说,难以达到透彻的理解。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还原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生活,在生活体验中理解概念,使知识、技能同步发展,相得益彰。
  在教学“米、千克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量一量跳绳、旗杆、课桌椅等,称一称他们自己带来的轻便的物品,如盐、味精、苹果等,然后总结。我讲得唇焦舌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可是在练习的时候,还有很多学生无法下手。如床长( )米,宽( )米;一只鸡重( )千克;一千克鸡蛋有( )个等等。
  4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观察能力。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收集信息,又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如教学“圆柱和球”后,我让学生来个收集图形的大行动,找出生活是圆柱形和球形的物体,再比较各种物体的异同点。这样教学的好处是,迫使学生用书上所学的关于“圆柱和球”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事物的感知,进行有选择地、有目的地收集,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圆柱和球的知识,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5 在生活体验中,培养表达能力。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数学的知识,让学生将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说出来。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活。
  如教学“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在课前去收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在课堂上,大家讨论、交流、汇报了收集的信息,了解了人民币的种类繁多,有纸币、硬币之分,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不同面值,以及人民币的广泛用途等。
  另外,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时”,我在课前布置了一个任务――收集生活中有万以内数的信息。同学们都积极地投入到准备中。课堂汇报时,同学们纷纷说出了所收集到的信息,如学校操场一圈的长度是250米,电冰箱的价格是2500元,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848米等等,信息包括了生活中各个方面,学生也很好地了解了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体现,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问题情景和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的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7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