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与就业方向的不对称性和优化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民选择旅游的比率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旅游管理学科建设有了较大发展,大学生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生力军,成为影响未来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子。
  关键词:旅游管理 实习 就业 不对称性
  
  旅游业作为21世纪重要经济增长点,以其强劲的势头,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强劲产业,大学生是否从事旅游业对行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1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思想现状评价。广东各高校陆续在90年代开始旅游管理专业的招生。大学生也陆续以高姿态进入旅游业,与中专生、中学生在行业内从事基层操作或进入管理层。不过,大学生的就业定位仍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
  1.1 旅游管理专业新生心态分析。首先,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影响,认为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从事旅游业高不成低不就;其次,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行内经常出现从业不久就跳槽的现象,这给初涉者很强的心理暗示,旅游业只是积累经验的跳板,不是职业生涯的最终选择。
  1.2 旅游管理专业师资力量分析。1978年以后,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该专业一线教师,主要来源是地理、历史或相关专业转型的筹办者,或是近年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
  以民办高校为例,入学时有部分新生要求调整专业。而教师对复杂现象处理经验不足,出现了偏重缓解调专业学生的情绪,却忽视了产生的“多米诺”效应,缺乏应急措施。
  1.3 毕业实习思想空洞期分析。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择业意识是从三年级以后才开始形成,只有4%是在进入大学前就考虑就业问题的。该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大都经历了景点见习、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等。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心态复杂,传统就业意识和新的就业观念相互影响,出现了多元化的就业取向。主要呈现几种思想动态:一是有完善的职业规划,毕业后立志从事旅游业,并希望在业内有所作为:二是旅游业作为短期职业,如有机遇就跳槽;三是产生终生不从事旅游业的思想。
  2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评价。民办高校对于学生培养定位方面多与“管理”、“高级实用型”、“一专多能”等挂钩,有些还以培养“旅游管理软件”人才,突显培养特色。高校为端正学生的专业思想,通常会把教学实践作为重要环节,一般占总学分10%或更高,如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第一学期进行景点见习,让学生感性认知景点;第四学期春交会进行体验式专业实习,主要让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外语,寻找学习差距和确立重点:第三阶段为第六学期暑假到秋交会结束,主要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学习规范化管理,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阶段的实习,是影响学生就业方向的主要环节,是确立学生就业方向定位的重要支撑点,也是教师提供思想引导必要支持的阶段。
  3 旅游管理实习与就业方向对称的优化对策。
  3.1 教学管理部门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者沟通角色。权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管理方向的比重,转变院系偏重于行政事务的管理,注重产、学、研机制的建立,缺乏对实习指导教师和实习生的思想指导力度的模式。因此,教学部门完善管理制度的同时,采取监管的有利措施,既要把精力放在对企业和学生的沟通,也不要忽视和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否则宏观管理定位不足,失去了指导老师对实习管理的必要支持,形成了管理断层,学生出现问题直接找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不能够第一时间分散风险,解决矛盾,管理部门逐步陷入处理日常琐事或是“扑火苗”的紧张状态,就更难抽出时间和精力回归管理者的本位。
  3.2 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职业倦怠和就业方向正确引导。
  3.2.1 指导老师加强均衡式指导。按目前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配置,特别是民办高校,师生比悬殊的情况下很难配备专职的指导老师,大多教师本身在校内就有教学和科研任务,对于实习生的指导容易陷入“囚徒困境”。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旅游管理专业,院系可从实习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客座教师,或派出专职教师驻企业,关注学生,加强学生实习倦怠期鼓励。
  3.2.2 指导老师准确把握不稳定信息。就业和专业方向不对称以及频繁转行、跳槽的信息显示,指导教师只有应对不完美信息准确把握,对实习生进行针对性、延续性和系统性的指导,对就业指导方面的不稳定因素及早干预和做必要的心理引导,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
  3.2.3 规范教学实习,实现校企共建。企业提供必要的设备、场地、原材料,选派有实践经验的主管对学生进行操作规程和安全教育i学校提供信息服务、专业援助和项目合作研究,不定期邀请企业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交流专业技术经验和探讨校企品牌推广,形成产、学、研战略联盟。校企共同为学生搭建实习、就业的平台。
  3.3 校企共议培养目标,为实习生利益立法提供依据。校企在“双赢”目标的基础上,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特别在对实习生的工作津贴、加班补贴、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利益提供法律依据,双方将保障条款写入协议。
  总而言之,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人才方面,宏观上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把握不稳定因索的干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微观上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做好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深入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着手,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学校和教师都要双重监督到位,才能更好培养真正致力从事旅游业的合格人才,更好实现旅游管理学生就业后快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的“零距离”过渡,这对为更好实现毕业生素质和市场需求接轨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候光明、李存金,管理博弈论,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6,第2次印刷
  2 韩飞舟,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构建[J],高教探索,2006(5)
  3 陶卫平、胡善风、朱国兴,旅游院校顶岗毕业实习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6):37~39
  4 田里,旅游学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12,第2次印刷
  5 赵胜利,蒋洪甫,中美大学生就业指导差异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18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