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谈课文中的审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教师是美育工作的基本力量,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要场所。社会的各种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及政治、道德等知识都通过教师体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教师庄重优雅的教态,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抑扬顿挫、幽默风趣的语言,通俗的例证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陶醉于艺术的享受之中。这样,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所精选的美文就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智能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但能提高智能(知识与智能、动作技能和心理技能同时发展)的健康发展,而且促进非智力因素(即情感意志因素)的健康发展。
  审美靠的是形象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形象和情感,也就没有审美教育。要培养学生追求美好事物的高尚情操,最有效的办法莫过于情感熏陶了。因此我在教学中第一步先突出美育的形象性。例如在讲授《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为了让刘和珍的形象初步浮现在学生面前,形成一个总的印象,一开始我就用“破其卷而取其神”的教学方法,先把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列表格分成三方面:“平日表现”“对敌斗争”和“死难情形”,要求学生按照表格的具体要求阅读课文,逐项解答,然后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把重点字词一一写在黑板上,使刘和珍的形象树立起来,让学生形成一个审美知觉,获得愉目悦耳的美感。第二步,为了进一步使学生形成审美意象,我回过头来在“平日表现”这项中,重点分析“在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这句话。这是一句动情显神之语。“生活艰难”这四个字看来虽然平平常常,可是一经插入刘和珍简历的介绍,加上语调沉重,那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刘和珍生于1904年,1919年14岁考入南昌省立女子师范学校,那年她父亲病故,家境贫寒,不久她的祖母、一弟一妹均因病无钱就医相继死亡,1923年考入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经过如此动情的渲染,学生好像接到了一把打开情感大门的钥匙。尤其是大多数来自农村的学生,他们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把旧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去体验、丰富和补充课文中的形象。抓住这个契机,我结合板书内容“毅然一黯然―欣然一奋然”去启发、去点拨,增强了学生审美情感的强烈程度,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这样,学生不但看到了刘和珍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在被无辜开除的逆境中“始终微笑,态度温和”的乐观、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和黯然泣下的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而且看到了她之所以在对敌斗争中“欣然前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真猛士的思想基础。
  由于有了以上美育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作基础,学生很容易领悟到如此的结构形式是来自鲁迅对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慨和斥责,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痛和歌颂的繁复心绪的自然流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