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教师师德状况和师德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教育是人类崇高的事业,德育工作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师德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身为一名教职人员不能仅局限为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面对新时期的挑战,抓好我们教师的师德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值得我们深度思考和深层研究。
  [关键词]德育工作 师德建设 重中之重
  教育是人类的崇高事业,师德却是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关系着我们民族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前途。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而师德是教育的灵魂,高校德育工作的成功,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学校教育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标。身为一名教职人员不能仅局限为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育好人。在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所有道德榜样中,我们教职人员自身的行为示范对学生最具感染力。因此,高校德育管理特别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为了实现教师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高校德育工作特别重视教师的品德修养和师德建设。我们作为其中一分子,在点滴上严格要求自己。与学生平等,并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1 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社会在迅速发展,经济在不断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与之不和谐的因素也就随之而出现。从事德育工作的极大多数人群,尤其是战斗在德育工作最前沿的教师,他们的收入和生活水准却没有与时代同步增长。这就挫伤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明显减弱。卖一个冰棍赚多少钱,卖一辆汽车赚多少钱,……转化一个差生又值多少钱。诚然,这种说法难登大雅之堂。虽然教师从事的是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但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们也需要油盐酱醋,也有妻儿老小,也渴望过幸福生活。除此之外,由于个别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意识不强,使我们个别的德育工作者也产生责任感不强的情况。社会总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不管不问;家长认为是老师的事,不多加干涉;老师认为家长是法定监护人。比教师更有责任。在高校内部,也有一部分教师有这样一种想法:德育工作是高校政教处、团委的事,与己无关。正因为有这样的种种认识,我们的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责任心不强。其实,问题也不难解决。一方面,为从事德育工作的人群创造一个有利于工作的环境,让他们不再为生活担忧,为油盐酱醋的涨价而担忧,让他们能够静心地工作,潜心于德育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推动我们的德育工作,让我们的社会道德有所好转,这比花钱去造监狱远远好得多;另一方面,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应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加强自身素质,不应该斤斤计较,而应以身作则,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宏扬民族精神为宗旨,为广大青少年树立榜样,言传身教,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生活,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才会成功的开展,民族才有希望。
  2 教职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精神。
  2.1 服务精神:教师向社会和个人提供教育服务,教师的工作实际上是一种服务性工作。学生是教师教育的对象,也是教师的服务对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又是服务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职业道德中特别强调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教育服务的公共性还要求教师对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容许教师出于个人的好恶不公平地对待任何学生,绝对不允许因学生来源的差异而施予不同的教育。
  2.2 奉献精神:在必要时常常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向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很高尚的道德修养,在必要时无条件的牺牲个人利益,服从或服务于集体或服务对象。
  2.3 敬业精神:教育服务和其他专业服务一样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它为教育专业团体和个人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工作不仅是一种生活手段,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敬业精神”意味着教师必须竭尽全力提高专业标准,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上,必须不断创新,在专业方面要不断提高。
  2.4 团队精神或协作精神:在教育专业领域,由于服务面广,且长期采取集体教育形式,内部职能分工较细,教师个人几乎已难以对学生进行全人生指导,教育服务基本属于团体服务。因此,教师不但要与同事和睦相处,而且要团结一致、相互协作。“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是现代教育实践固有的专业特性。
  2.5 以身作则精神:教育服务有其独特性。教师运用自己全部的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向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如果说大部分专业服务属于技术性服务的话,那么教育服务归根结底是道德服务,自然会向教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不断的加强道德修养意识,提高道德水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为人师表”。
  上述五大专业精神既是对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也是教育者专业生活的真实写照。千千万万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兢兢业业,与同事团结合作,为学生服务,向大学生奉献人类最美好的精神财富,以自己的表率教育大学生为人处事。这些都是教师的专业美德,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这样一种道德水平,是教师的工作特点所致。
  3 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推动师德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1 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师德教育的初级阶段。建章立制能为教师树立师德活动准则和处理问题的规范。高校的这种机制不但制约了我们的师德行为,也对我们教师起到了激励的作用。所以高校应建立健全师德制约机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制度。建议在每年年初高校要同每一位教职人员签定责任状,做到层层包干,落实到人,形成全方位抓师德教育的局面,并于年底针对考核情况进行奖励。应设立师德单项奖和综合奖,对师德考核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予年度奖励:另外高校师德教育领导小组应制定《师德建设考核评定方案》、《师德奖惩条例》等,并建立教师师德考核档案,进行专人管理;对教师平时工作中师德方面的先进事迹及违纪行为也应做好记载及统计。这一做法充分体现了年度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的原则,真正起到了制约和激励的作用。
  3.2 细划师德建设内容,加强群众监督力度。应根据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结合平时的具体教学实际,将教师道德规范的要求进行细化,逐渐培养教师的自觉习惯。然而受当前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教师出现违反师德的状况,一些教师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离现象,出现了一些有悖于精神文明和职业道德的不正之风。这些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也损害了教育者的形象,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污染了育人环境,玷污了学生心灵,甚至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群众反映极为强烈。面对这些存在于教师队伍中的不良风气,针对高校教师中存在一些问题的苗头,为防患于未然,高校应制定“十做到”、“十不准”,并印发到每位教师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对新时期师德的认识,帮助教师明辨是非,而且能建立起新型的师德观念。另外,还应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学生评师德活动,了解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存在的不足,立言立行,边整边改,促进师德水平的显著提高。
  4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1 不断学习,提高教师思想素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教师素质的提高需要教师必须坚持学习。首先,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评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理论的能力与水平,在学习中实现对精神境界的高层次的追求,从而不断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念。同时,还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校领导要鼓励教师继续学习,提高学历层次,为其创造机会和时间。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教师要提高学习知识的自觉性,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陶行知说:“不懂科学的人便不能做老师了。”不求进取的教师将逐渐被淘汰。教师们一方面贡献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又像海绵一样,从群众中、生活中和科学中汲取一切优良的有用知识,然后再把这些知识贡献给学生。所以应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时时不忘完善自己的能力。
  4.2 自我完善,注重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的道德情操是甘为人梯,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保证。汉代著名学者董仲舒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此之谓圣化,吾敢之。”据不完全统计,学生心中的合格教师的特征是:①平易近人;②没有偏见;③关心同学;④态度认真;⑤要求严格;⑥颇有耐心;⑦言行一致;⑧朴素大方;⑨开朗活泼;⑩品德高尚。一位哲学家说过:“最柔和的慈爱,最无畏的坚毅,最温柔的情感,对德性最崇高的热爱,所有这一切都成功地使他震颤的心房充满生气和力量。”这就是人格魅力。不少教师透发的正是这种人格魅力。较之容貌魅力、才华魅力来说,人格魅力更凝重、持久,具有巨大的激荡力。由此可见,教师的魅力应该是学识和完美人格的体现。教师是一种崇高的社会职业,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离不开教师的劳动。因此,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人格特征的人才能胜任教师工作,树立对学生负责的“道德境界”,如果教师对教育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出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5 师德的教育意义。几乎所有的专业道德规范同它们的服务内容都没有多大的内在联系,唯独教育专业服务的内容与师德规范的内容存在高度一致性。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首先必须成为对教师的道德要求。师德不但是约束、鞭策和指导一名教育者的道德手段,也是鼓励和教育大学生的道德手段。因此,师德在学校生活中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师德对教师的专业行为具有激励、指导和约束作用;另一方面,师德对大学生具有教育作用。师德通过影响教育者的专业行为,从而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发展。教育者的行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身教,对大学生的品德及素质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者在一般情况下之所以能够自然而然地实施身教,并不是因为教师天生就是道德教育家,而是教育活动的特殊性使然。教育情境也确实使人更加大方展现自己的美德。另一方面,处在教育情境中的大学生一般都认为自己的老师确实应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其实,高校德育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和行为表现。没有教师的“身教”,就没有真正的德育,高校教育工作就不可能实现它的道德目的。所以说师德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我们应该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地改善师德状况,争取获得更大的成绩和突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327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