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格玛.伯格曼作品影视语言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瑞典导演伯格曼以其鲜明的个人风格被奉为世界级的电影大师。其一系列的作品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等作品熟练运用特写、淡入淡出、闪回等画面语言,以及同样具有特色的声音语言,成就了一部部伟大的作品,为艺术电影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他的作品揭示了自我和人类的精神层面,其叙事主题和影视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与表现力。本文将以《野草莓》为例对伯格曼的作品进行影视语言分析。
  关键词:英格玛・伯格曼;影视语言;画面语言;声音语言
  
  Abstract:Swedish director Bergman with its distinctive personal style was regarded as a world-class movie master. The series of works such as "Wild Strawberries," "Seventh Seal," "Winter Light", "to happiness" and other works using the pictorial language such as of close-up, fade, flash-back etc. and using the same distinctive sound language, achieved so many great works, and made extremely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ts film. His works revealed the level of self and the human spirit, the theme of its narrative and visual language is rich in content and expression. This thesis will be analyze the works’ film language ofBergman with "Wild Strawberries" as an example.
  Key word:Ingmar Bergman film language pictorial language sound language
  
  20世纪中期世界电影在艺术创造性上形成了高峰,被称为“现代电影教父”的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是这个电影运动的先导与核心人物。他开辟了现代主义哲理电影的先河,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曾于197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英格玛?伯格曼,堪称一位艺术通才,他在戏剧、电影及文学领域都有极高的造诣;然而真正为其获得世界性声誉的还是他所拍摄的那些风格独特的电影作品,如《野草莓》、《第七封印》、《冬日之光》、《走向快乐》、《呼喊与细语》等等。英格玛・伯格曼于1918年7月14日生于瑞典的斯的哥尔摩。他父亲是一位路德派牧师,后来成为瑞典国王的宫廷牧师。由于出生在一个极具宗教气氛的家庭,伯格曼的作品经常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影像风格保持着一如既往的简约却又丝毫不影响以沉郁的理性精神来探讨诸如生与死、存在与信仰等一系列人生问题。
  伯格曼的电影是现实、记忆和梦幻的组合,他以自己的方式认识世界、探寻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与死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希望和意义等。这些,在伯格曼的电影作品中都从不同侧面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野草莓》是英格玛・伯格曼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品,也是他所有影片中国际影响最大的一部。杰西・卡林(Jessie Carlin)曾把伯格曼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称为“伟大的福音书”,其典型的代表作就是《野草莓》。这部影片拍摄于1957 年7月至8月之间,公映于同年12月。1958年6月,《野草莓》在柏林电影节上荣获了金熊奖――世界上第二部获得此项殊荣的影片,同时该片还在意大利、挪威、丹麦和美国获得了同级奖项,并被电影界公认为伯格曼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罗宾・伍德(Robin Wood)在书中这样写道:“《野草莓》是最受大家赞美的创作”,1“似乎一经诞生就注定了!"再也没有任何作品能与之媲美,它是一部无可与之挑战的杰作。”2《野草莓》能够获得如此赞誉不仅在于它具有优美的画面设计、严整的情节安排和出色的人物表现,更在于它能通过梦境流畅地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结合起来,将现实与梦的距离拉近,以追逐自知的旅行为线,以梦为解析自我的媒介,在美的形式中道出情感的召唤,警醒人们认识自己,寻求人类伟大的福音。
  《野草莓》剧情是一位年迈的斯德哥尔摩医学教授对自己一生的回顾,故事发生在他去50年前毕业的母校接受荣誉学位的途中,通过五个大闪回来表现出种种梦境和回忆“他跟儿媳妇同车,而此时儿媳已因为丈夫不愿要小孩而决定离开他;途中,他们在教授小时候生长的故居逗留,仿佛回到青少年时代,见到了心仪的女孩摘草莓送给失聪的爷爷”他被同一个女演员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带上两个男孩搭顺风车,后又因差点发生车祸,只好带上对方车里的一对夫妻,由于无法忍受他们的争吵而干他们下车;中途,众人下车用餐,并讨论上帝是否存在。之后车子又来到教授96岁的母亲家,老人家抱怨太冷。离开母亲,途中的梦境,教授完成了自我反思,平静的完成授予荣誉学位的仪式之后,教授得到了儿媳和管家的宽容幻想中,他找到了爱的归宿,在明亮,幽静、繁花盛开之地,和谐恩爱的父母形象最终完成了他心灵的救赎。
  对于影视作品影视语言的分析,主要应从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下面以《野草莓》为例,来分析一下伯格曼作品的影视语言特点。
  一、画面语言――影视的本体语言
  所谓画面语言,主要是指影视艺术家用以构成视觉形象的各种因素和方式,体现创作构思的各种手段和技法的总和,包括构图、光影、色彩、影调等诸多语言表述方式。画面语言是电影电视的本体语言。
  在每一部影片中,导演的个性再没有比可见的东西――画面中表现得更清楚了。每一个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一种处理视觉画面的独特手法。清楚得就仿佛他把自己的名字签在每个画框下边似的。3在伯格曼的影片中,导演充分利用了电影艺术得天独厚的优势,将最基本的镜头语在影片中一一展现,导演深厚的艺术功底这里展露无疑。
  (一)独特的镜头运用
  1.首先,在伯格曼的所有影片中,镜头间的切换很少使用生硬的“切”,基本上采用淡入淡出,使画面间的衔接舒缓平和,与影片整体基调异常搭调,导演表意的初衷完美的表现了出来。
  2.其次,在伯格曼的很多影片中,都用到了长镜头。长镜头最适合抒发情感、表达深刻的思想。伯格曼的电影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富有丰富思考的电影,导演自己也被称为多思导演,运用长镜头,不仅是影片的需要,也是导演对电影语言表达能力的深切体悟。
  3.伯格曼最有影响的表现手法之一就是特写镜头。在伯格曼的电影中,特写镜头的运用可以说是他导演风格最具表现力的地方。一部接一部的电影通过这种亲密的叙事摄影艺术为我们提供了最罕见、最独特的欣赏方式,此时,被伯格曼架在演员面前的摄影机已经成为展现灵魂的一面镜子。有人将伯格曼的特写镜头称为极致特写,因为在其影片中,人物一般是以特写镜头出现,尤其是大特写。如《野草莓》中老教授脸部大特写,《走向快乐》中,一双弹奏竖琴的手部特写,《第七封印》中死神脸部大特写等。这些特写镜头成了伯格曼影片不变的风格。
  4.伯格曼的影片在故事的叙述中为打破阿正常的生活流程,大量使用闪回。例如《野草莓》,不沿老教授埃萨克?伯尔格的生活经历编年史式地展开叙述,而是用了五个大的闪回进行组织整部影片。
  总之,伯格曼电影中对长镜头的运用,特写、闪回镜头的运用,都将影片的语言表达功能完美地表现了出来。也正是这些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伯格曼逐渐成为世界级电影大师。
  (二)黑白简约的画面
  在伯格曼这里,黑与白成了最具有表现张力的电影语言,黑与白,成为了伯格曼表达自己思想最好的画笔。在屏幕那块白板上,他用黑色和白色两种笔,画出了各种人物、花草、数目、高山、大海等等,营造出一种烙着他自己个性的完美意境。在黑与白的世界里,伯格曼将自己长久思考的、令他困惑不已的问题,用电影的方式,展示给了所有观看的人。
  (三)匠心别具的构图
  在伯格曼电影中,导演似乎永远追求一种既完美又平衡的画面构图。每幅画面都力求得到空间上的平衡。伯格曼很重视主体与陪衬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搭配定律在他这里得到了完美表现,每个镜头的主体后面都有虚化客体加以陪衬,而且鲜花、窗帘、以及壁画等等均可成为镜头中调节平衡的道具。在他的很多影片中,盆花都作为陪衬搭配在主体旁边,尤其在出现人物特写的时候,似乎经常有一束花出现在人物脸颊旁或人物身后。有人说伯格曼有着很丰富的执导舞台戏剧的经验,因此,对这些景物道具般的运用是他的拿手好戏,导演在精心勾画着每幅画面,这样“雕琢”出的作品没有理由不成为艺术品。
  二、声音语言――影视语言中的另一独立元素
  我们知道,影视中的声音和画面一样,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所以和画面语言一样,声音语言特同样具有铸造影视作品风格的作用。声音造型的运用特征不同,也能铸造出不同的影视作品风格特征。由于伯格曼影片的主题常常是探寻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如生与死的关系、人与上帝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生命的希望和意义等,且伯格曼的作品经常不自觉地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所以,其作品会运用一些具有某种特殊含义的声音引导观众对影片欣赏。如,《野草莓》中影片最开始在画面未出现时,先响起一记钟声。钟声是一种非自然的声音,一般多用于宗教活动,它从听觉上帮助我们脱离尘世,进入某种精神或灵魂的领域。伯格曼用这记钟声引领我们跟他那独特的电影世界建立起某种关系。
  另外,伯格曼善于在影片中采用具有促进叙事功能的画外音,这也形成了他影片在声音方面运用的独特风格。《野草莓》中就有多处这种画外音的使用。例如,影片开始,即是以老教授埃萨克?伯尔格画外音的独白开始的,介绍了老教授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以及家人的情况,起到了促进影片叙事的作用。后来,影片中又多次出现了这样的画外音,以推进影片的叙事。不管是作为电影电视本体语言的画面语言,还是电影声音语言,伯格曼的作品其影视语言的运用都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与风格。
  总结:英格玛・伯格曼是20世纪电影大师之一,最早在艺术表现手法上运用一些复杂的电影语言来表现个人内心世界。伯格曼在其一系列影片如《第七封印》、《野草莓》、《冬日之光》、《走向快乐》、《呼喊与细语》中,通过其独特的影视语言的运用,不仅成就了一部部经典影片,其作品风格更成为了以后电影艺术家争相模仿与学习的对象。伯格曼作品的影视语言特点与风格值得我们认真分析,也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参考文献:
  [1]Robin Wood. Ingmar Bergman.London:Studio Vista,1969,第78页.
  [2]Robin Wood. Ingmar Bergman. London:Studio Vista,1969,第78页.
  [3][美]李R.波布克,《电影的元素》,伍菡卿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年版,第158页.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08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