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强化人才培养机制建设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通过和金融机构共同组建银领学院,强化人才培养的机制建设,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为载体,对金融“银领”人才进行大规模、全程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解决了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和需求相脱节、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及顶岗实习难、专业教师脱离实践、高职教育办学封闭等一系列难题,取得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银领学院;“银领”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一、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
  
  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属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不同的要素,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应该积极邀请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吸收企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师资、设备和培训,实现学校教学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完全对接。使学生在接受较好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熟练掌握未来工作岗位的各项技能,实现学历教育和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加强人才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实现人才培养和金融机构需求的无缝对接,于2008年和浙江省主要金融机构共同组建了银领学院。在二年级最后一个学期,金融机构进入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和学生进行就业岗位双向选择,签订订单人才培养协议。银领学院对签订订单协议的学生进行大规模、全程式集中管理,对学生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选派师资、共同进行实验实训室建设,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培养优秀银行柜员。
  与银领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全部为银行类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一会、二有、三熟”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银领”人才。人才培养“一会、二有、三熟”的基本内涵为:会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职业情操,有一定的科技人文知识;在具体业务层面,要熟练操作、熟知产品、熟悉营销。我们将上述学生定义为“银领”人才,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一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毕业生主要在商业银行等业务一线工作,银领不但可以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机地联系起来,又能够很好地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良好工作环境、较高的工作待遇体现出来,同时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毕业生岗位特点也表述得更加清晰;二是银领音同于引领,希望在面向商业银行业务一线柜面人才培养、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所有的金融“银领”人才均由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共同进行订单培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2001年开始尝试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参加订单培养的学生不单独组班,通过松散的形式与商业银行共同培养。2005年开始,对订单学生独立组班,单独授课,个性化培养。2008年,随着用人单位对订单人才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和参加订单人才培养的商业银行机构共同组建了独立设置的银领学院,对订单人才进行集中管理。
  银领学院实行院务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务委员会成员由学院领导、各金融机构负责人和学院相关系部负责人组成,金融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为主要组成人员。在组织架构上,银领学院下设办公室、金融人才调研室、职业技能教研室、职业礼仪教研室,银行业务教研室。在教学方面,授课教师主要由行业兼职教师、银领学院自身的教师和相关院系教师组成。在学生管理方面,银领学院构建了行业兼职教师、银领学院教师以及德育教师三方育人、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银领学院成立了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组织发展等工作。
  
  二、加强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着学校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企业热情不足、投入不够、积极性不高的局面,大都面临着“一头热、一头冷”的现实困境。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在于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没有得到相应的利益,投入多、收入少,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的根本所在。提高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必须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在人才培养层面,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就业等问题,为企业定身量做,培养各类所需的人才,减少人才的招聘和培训成本。在培训和技术服务层面,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保证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和开发,解决企业的人才培训和各项技术难题。高职院校要在校企合作工作中,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校企合作的互动与双赢,加强校企合作的体制与机制建设。
  1、对接商业银行的岗位标准和工作要求,解决人才培养与企业标准、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开发基于银行岗位工作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与学生的工作岗位标准、需求不能完全对接是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领学院邀请金融机构业务骨干、职教专家和专任教师一同进行商业银行工作过程、工作任务分析,进行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制订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覆盖了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
  银领学院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的“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考试”以及人民银行系统组织的“反假货币资格考试”。考证课程实行“课证”融合,课程教学和考证辅导有机结合,学生考证通过以后,即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破解财经类院校学生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难的难题,构建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财经类院校学生由于岗位工作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企业出于工作安全性、行业特殊性等风险控制方面的考虑,不愿意接收学生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更是如此。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形成稳定的、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
  对学生实行订单培养,是财经类院校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较好途径。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从2001年开始尝试对金融“银领”人才实行订单培养。商业银行从学生入学开始起,就参与教学计划的制订,共同开展自主招生考试面试和录取等工作,全方位、全过程介入专业教学。商业银行在每年的五月上旬统一进校,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签订订单培养协议。签订协议的学生由银领学院和商业银行共同培养,学生以商业银行“准员工”的身份在银行开展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商业银行将这部分“准员工”纳入企业的员工管理体系。学生到商业银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的难题迎刃而解,形成了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3、建立互渗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解决专业教师脱离实践,“教与学”相互脱节的问题。高素质技能 型专门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岗位工作经验,熟悉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岗位工作。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建立时间普遍较晚,发展时间较短,学校的师资有很大一部分由刚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组成,这部分教师理论知识丰厚,而指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经验则相对不足,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脱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银领学院的平台,学院选派校内教师到商业银行兼职,进行实习和挂职锻炼,参与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商业银行选派优秀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直接进入学校进行专业课教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教学和业务操作。行业与学校共同组建了一支高水平互渗式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2009年该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与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
  4、构建开放式的办学管理平台,引进企业设备、师资、培训、标准、需求,解决高职教育办学的封闭问题。职业教育如何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吸引企业的投入以弥补学校办学资源的不足,是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走向可持续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金融“银领”人才的订单培养,使银领学院成为开放办学的管理平台。订单培养的金融“银领”人才“准员工”身份,提高了金融机构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院引入了企业的设备、师资、培训、标准与需求,打破了学校封闭式办学的藩篱,解决了高职教育办学的封闭性问题。
  5、实现学生职业人身份的转换,解决学生就业难题,顺利就业、优质就业机制得以形成。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位合格的职业人,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不必为工作问题而分散学习,影响精力。金融“银领”人才的订单式人才培养,实现了学生职业人身份的转换,学业与岗位无缝对接,学生毕业以后就能够到自己中意的岗位进行工作,解决了学生就业难题,顺利就业、优质就业机制真正得以形成。
  
  三、加强专业建设特色凝练
  
  金融“银领”人才培养以订单为始点,以双师团队为依托,以工学结合为载体,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开放办学为特征,以优质银领为目标。在校企合作、实训教学、专兼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创新意义。
  1、校企合作制度化。银领学院在每年的4月上旬召开订单式人才培养信息发布会,向用人单位发布人才培养信息;5月上旬各金融机构进入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双向选择;5月下旬各金融机构和学院、学生签订订单,学院对金融机构选拔出来的学生单独组班,以金融机构名称命名。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先进来的企业在人才选择方面将处于优势地位。银领学院通过3个时间点的制订,将企业的用人竞争前移,在校企合作上形成“赶集”效应,使校企合作制度化。银领学院着手建设订单式人才培养系统,对第三年进入订单班级的学生进行集中管理,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这个订单培养系统,形成了行业企业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运行机制。
  2、实训教学职业化。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掌握与提高职业技能的根本途径。由于我国目前校企合作在政策层面缺乏保障机制,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积极性一般不高。金融专业在“银领”人才培养方面,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托银领学院平台,使进入银领学院的学生成为各家商业银行的“准员工”,把实训教学和顶岗实习变成了学校和商业银行共同的事情,很好地解决了财经类职业院校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难的难题。参与订单培养的商业银行将学生的实训教学与顶岗实习纳入企业日常管理规范,实行职业化教育,员工化管理,使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
  3、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体化。金融“银领”人才的“准员工”身份,可以使参与订单人才培养的商业银行积极选派本行最优秀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人员从事订单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并成为其分内工作,解决了学校专业建设中的行业兼职教师问题;学校专任教师负责基础课教学和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工作。形成了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构建了一体化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
  
  四、彰显银领人才培养成效
  
  银领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建设,通过体制与机制建设,吸引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1、人才的订单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银领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规模从2005年的2家订单企业、200多名订单培养学生,发展到2009年订单培养学生数量已经突破了1000人,占学院毕业生总数的50%以上,参与银领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的银行系统增加至15家。金融“银领”人才培养的专业由金融专业扩展到学校所有经管类专业。
  2、毕业生质量和各方满意度不断提高。银领学院毕业生持有双证书比例达到100%,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证书通过率高出浙江省平均水平20%。毕业生见习期满后,平均年薪在5万元以上,学生和家长满意度高。毕业生在商业银行各种技能比武活动中,屡获各种奖项,荣获岗位能手、劳动模范、首席工人等荣誉称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金融“银领”人才满意率100%。
  3、人才培养形成了示范与辐射效应。学院主持了教育部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工作,建立了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项目主持人在“2008年中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上对金融“银领”人才培养做了大会发言。金融“银领”人才培养模式多次在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会议上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北京、上海、浙江、山西、宁夏等30余所职业院校学习借鉴银领学院金融“银领”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该模式已经在大部分财经类职业院校中进行推广。该项成果获得第六届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第六届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责任编辑:余大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412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