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与性别角色偏好的实验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付庆 钱 文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测试法,选取了72名被试,分为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各24名被试,男女各半。研究者通过性别恒常性测验和性别角色偏好测验,验证了柯尔伯格性别认知发展理论提出的性别认同性、性别稳定性以及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发展的线性模式。在考察性别、年龄与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时,研究者发现性别恒常性发展的年龄效应非常突出,但性别恒常性水平的高低与性别角色偏好之间并没有出现如柯尔伯格理论所假设的高相关性。
  [关键词]3~6岁儿童;性别恒常性;柯尔伯格;性别角色偏好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6-0044-05
  
  
  一、研究问题
  
  性别角色的正常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面。性别定型化(sex-typing)是儿童意识到自己的性别以及获得适合自己性别的动机、价值观和行为的过程。这一过程由三个独立但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即性别认同的发展、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形成以及性别定型化行为模式的获得。对于这一过程,心理学家们由于各自不同的研究视角和立足点,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分析模式,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精神分析模式、社会学习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以及性别图式模式。
  柯尔伯格提出了性别认知发展模式。最早对精神分析模式和社会学习模式忽视儿童主体能动性的观点提出了质疑,率先强调儿童性别角色发展中主体认知因素的重要作用。性别认知发展模式也不同于性别图式模式的从信息提取和加工的角度来分析性别认知。柯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表现为性别恒常性的分阶段发展:最初是性别认同性阶段,即儿童3岁左右知道自己是男孩或是女孩。其次是性别稳定性阶段,即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认知不随时间、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儿童7岁左右达到性别一致性阶段,即儿童的性别认知不随自身的发式、衣着以及活动的变化而变化。儿童只有达到性别一致性阶段,才会在行为上表现出与自己性别相适应的性别角色偏好。
  柯尔伯格的理论一经提出即引起了理论界的极大兴趣,国外很多研究者试图通过实验来检验或证实该理论的前提、假设以及结论。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有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实验,以期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一步检验和发展柯尔伯格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分析模式。
  本研究的具体内容有三:1、验证柯尔伯格性别恒常性发展三阶段划分的科学性。2、分析性别、年龄与性别恒常性发展之间的关系。3、检验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与性别角色偏好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研究者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选取72名幼儿,分成3~4岁组、4~5岁组、5~6岁组,每组各24名幼儿,男女各半。
  
  (二)程序
  实验一:性别恒常性测验
  事先准备成年男性形象和成年女性形象的玩偶各一个,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彩色相片各2张。测验由11个问题及反问题组成。
  问题1~6:(分别拿起2个玩偶和4张照片)这是个女人还是男人?这是个×(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人吗?
  问题7:你是女孩还是男孩?你是个×(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孩吗?
  问题8:当你是小婴儿时,你是小女孩还是小男孩?你曾经是小×(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孩吗?
  问题9:你长大之后,你将是妈妈还是爸爸?你将是一个×(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吗?
  问题10:假如你穿×(与被试相反的性别)孩的衣服,那你是女孩还是男孩?假如你穿×(与被试相反的性别)孩的衣服,那你是×(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孩吗?
  同题11:假如你玩×(与被试相反的性别)孩的游戏,那你是女孩还是男孩?假如你玩×(与被试相反的性别)孩的游戏,那你是×(与被试第一反应相反的性别)孩吗?
  由于问题的设置参考的是英文文献。为了确保在汉语语言环境下被试能准确地理解问题,研究者设计了一个预实验。预实验结果显示,问卷具有较高的重测信度,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
  问题1~7测试儿童的性别认同性,问题8~9测试儿童跨时间的性别稳定性,问题10~11测试儿童跨情景的性别一致性。假如被试正确回答了一个问题的正问题和反问题,则记1分;反之,只要其中一个回答错误,该问题就记0分。如果一类问题的回答全部正确,则该类问题记1分:否则记0分。
  实验二:性别角色偏好测验
  性别角色偏好测验分成四类:游戏偏好(你最喜欢玩什么游戏)、职业偏好(你长大后最想做什么工作)、电视人物偏好(你最喜欢的电视人物是谁)以及同辈偏好(你的好朋友是谁)。
  
  前两类问题(游戏偏好和职业偏好)是封闭式问题,有固定选择项。以游戏偏好测验为例,在测验前,我们先询问被试喜欢什么游戏,把这些游戏记录下来,形成清单。如玩沙子、搭积木、老鹰抓小鸡、拍皮球、捉迷藏、玩飞机、小兔子乖乖、娃娃家……各年龄组的游戏清单分开列举。然后找20位成年人(男性、女性各10位),根据他们的评定选出清单中最具男性倾向的、最具中性倾向的和最具女性倾向的游戏各2个,将这6个选项提供给被试作单项选择。
  职业偏好测试中选项的形成与游戏偏好类似,只是3~4岁组与4~5岁组的儿童由于年龄太小,对职业概念的认识很模糊,因此最后都采用了5~6岁组幼儿列举出的职业。
  后两类问题(电视人物偏好和同辈偏好)是开放式问题。鉴于儿童本身的记忆广度,我们要求每个被试答出4个,根据4个人物的性别来判定被试的男性倾向、中性倾向以及女性倾向。例如。一名男孩在回答电视人物时如果说出2名男性、2名女性,那么我们认为该男孩具有中性倾向:如果说出3名以上男性,则认为该男孩具有男性倾向;如果说出3名以上女性,则认为该男孩具有女性倾向。
  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将这四类问题统一记分:同性倾向(男被试偏好为男性倾向,女被试偏好为女性倾向)记2分,中性倾向记1分,异性倾向(男被试偏好为女性倾向,女被试偏好为男性倾向)记0分。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性别恒常性测验
  1、实验一测验的正确率
  表2显示的是72名被试在实验一的测验中回答问题的正确率。
  就正确率的平均值而言,每一类型测验题的内部难度系数基本持平,且从性别认同性问题到性别稳定性问题再到性别一致性问题依次表现出难度递增的趋向(即正确率逐渐降低)。
  从具体数据来看,问题1的男孩回答正确率及3-4岁组回答正确率较同类问题偏低(分别为77.8%和79.2%)。这一结果很可能反映出被试对成年男性形象玩偶(问题一的测验道具)的认知特

点,即3-6岁男孩对以玩偶形式呈现的成人形象的性别分辨能力远低于同年龄段的女孩。这可能反映出男孩的性别认知特点。3~4岁组被试的正确率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组,这也说明低年龄段儿童的性别分辨能力要低于高年龄段儿童,而4岁左右可能是这一认知能力发展的转折点。
  
  本研究的被试在性别稳定性测试中的正确率较以往文献资料中的数据略为偏高,以至于性别认同性阶段和性别稳定性阶段的层级性并不那么分明。从具体数据来看,在性别维度上,回答问题8时男孩的正确率远高于女孩的正确率,而回答问题9时女孩的正确率远高于男孩的正确率:在年龄维度上,5~6岁组的正确率远高于前两个年龄组的正确率。从性别因素上看,问题8是从“过去”的概念上测试儿童的性别稳定性,而问题9是从“未来”的概念上测试儿童的性别稳定性,出现这样的结果可能说明,该年龄段的男孩和女孩在对时间概念的认知上各有侧重。从年龄因素上看,5~6岁儿童对这两个问题的正确率都高于3~4岁组和4~5岁组儿童,这很可能说明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在5岁左右有一个质的飞跃,从而与先前的发展水平区分开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问题9的测试中,3-4岁组的正确率反而略高于4~5岁组,这很可能是在年龄抽样中的样本误差所致。
  2、性别恒常性的古特曼量表
  根据被试在每一类型问题测验中的正确性,我们可以描绘出性别恒常性的古特曼量表(Guttman scale)(见表3)。古特曼量表可以检验问题难度分层上不同层级间的线性关系,以及高低层级划分的合理程度。表3中“一”表示尚未发展到性别认知水平的某一阶段;“+”表示已经发展到性别认知水平的某一阶段。因此,通过古特曼量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筛选出性别认同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依次出现的四个阶段。72名被试中,有61名被试符合这四个阶段,另有11名被试的情况在四个阶段之外(这11名被试又有四种情况,即非阶段性表现中的A、B、C、D)。若要使这种由高到低的层级性划分成立,最小临界系数为0.70,即符合阶段性表现的被试必须占所有被试的70%以上。本研究中得出的数据61/72=0.85,大于最小临界系数,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性别认知发展的高低层级划分在一定程度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本研究中非阶段性表现的被试占15%,这一比率远高于其他类似研究中得出的约1%的比率,其原因很可能与抽样误差有关,但也可能说明了性别恒常性发展本身的复杂性:性别认同性、性别稳定性、性别一致性三个阶段依次发展的线性关系虽然成立,但就个别被试而言,有可能发生跳跃和不连续、非线性趋向。此外,在阶段性表现的被试中,处于阶段二的儿童平均年龄比处于阶段三儿童的平均年龄略为偏大,这不符合我们先前的假设。这其中可能的原因是研究者在抽取被试时对年龄段的划分有些模糊,许多被试处于三个年龄段的分界线上,这使得属于三个年龄组的被试人数实际上并不一样多。
  
  3、性别恒常性与被试年龄、性别的方差分析
  性别恒常性的三个阶段在被试年龄、性别维度上的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在性别维度上,男孩与女孩在性别认同性的发展上有极其显著的差异。男孩的平均值M:0.694,女孩的平均值M=0.944,即女孩的发展水平要优于男孩的发展水平。
  在年龄维度上,三个年龄组的儿童在性别恒常性的三个阶段的发展上都有显著的差异。两两比较的结果表明,在性别认同性上,3~4岁组与4~5岁组、5~6岁组都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4~5岁组与5―6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儿童的性别认同性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在性别稳定性上,3~4岁组与4~5岁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4-5岁组与5-6岁组之间的差异显著,这说明儿童性别稳定性的发展虽不稳定,但也随年龄的增长有发展的趋势。在性别一致性上,3~4岁组与5~6岁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而3~4岁组与4~5岁组、4~5岁组与5~6岁组之间都没有显著差异,儿童年龄越大,发展水平越高。
  对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而言,儿童在性别恒常性的三个阶段上都没有显著差异。
  考虑到性别恒常性的三个阶段是依次出现的,我们将性别认同性阶段称为低性别恒常性水平,将性别稳定性和性别一致性阶段称为高性别恒常性水平。即将原先三个阶段并为两个阶段,重新考察性别、年龄与性别恒常性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低性别恒常性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是极其显著的,而在高性别恒常性水平上,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无论在低性别恒常性水平或是高性别恒常性水平上,年龄的主效应都极其显著。
  
  (二)性别角色偏好测验
  本研究测验的性别角色偏好共分为四类,即游戏偏好、职业偏好、电视人物偏好和同辈偏好。我们分析了儿童的性别及年龄与这四类偏好之间的关系,方差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儿童的四类性别偏好在性别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游戏偏好、电视人物偏好和同辈偏好在性别维度上的差异极其显著,而儿童的年龄对这四类偏好无显著影响。
  根据柯尔伯格的假设,随着性别恒常性水平的发展,儿童的性别角色偏好逐渐趋于分化,即男孩越来越表现出男性的性别角色偏好,女孩越来越表现出女孩的性别角色偏好。我们按实验的记分方法。求得了儿童性别恒常性发展值与性别角色偏好值,并计算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在低性别恒常性发展水平上,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相关:在高性别恒常性水平上,两者之间相关系数r=0.280,相关性不显著。这一数据显示,柯尔伯格的理论假设并没有在本研究中得到印证。
  
  三、研究反思
  
  国内也有部分研究者曾考察过儿童的性别或年龄与性别恒常性发展三阶段之间的关系,但他们的研究都是单自变量的研究。本研究是一项多自变量研究,其优越之处在于能同时考察年龄与性别两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这也正是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数据的搜集、整理上,研究者本着科学的求是精神,力求发现研究主题的本质所在,原原本本地呈现了研究中得出的真实数据。同时,我们也没有无条件地推崇外国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在分析实验数据时,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1、本实验的部分数据与以往文献中同类研究的数据有差异。2、部分研究结论与常识性观念相左。在发现差异之后,我们对其作出的解释是很慎重的,一切以事实为依据,给出的解释尽量不超出数据本身所能涵盖的范围,也不随意发挥,更不是将本研究的结果牵强附会地套上以往文献中的结论。对于实在无法作出解释的结论,我们留出疑问,以期引发后续研究者的思考。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6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