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刘泽文 郭 谦 卢梅梭

  [摘要]本研究采用观察法,探讨3~5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变化及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结果表明:(1)3~5岁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且年龄差异显著。(2)3~5岁幼儿会使用多种延迟满足策略,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动作分散策略,使用频率最低的是自我强化策略。动作分散策略、静坐等待策略和寻求目标策略的运用与延迟满足时间显著相关。
  [关键词]延迟满足;延迟满足策略;3~5岁幼儿;自我控制力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2-0045-04
  
  一、问题的提出
  
  延迟满足(delay of gratification)是指个体为了获得更具价值的长期效益而自愿放弃即时满足的一种抉择取向,以及由此表现出的自我控制能力。VauRh和Kopp的研究结果表明,两岁半的幼儿已经表现出可以抗拒当前诱惑的能力。Cournoyer和Trudel发现,4岁时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开始出现明显的个体差异。Shoda和Mischel通过研究认为,考察儿童的延迟满足能力可以预测他们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认知能力与社会能力。
  那么,延迟满足是如何实现的呢? 以往研究表明,在实验情境下幼儿会采用各种手段来消除或减轻情境压力,延长等待时间,这便是延迟满足策略(dday-strategy)。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会越来越熟练,表现为由很少使用策略到经常使用策略,由无意识地使用策略到有意识地使用策略,由多使用低水平的策略到多使用较高水平的策略。
  本研究以3~5岁幼儿作为被试。通过实验观察探讨幼儿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情况。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者以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永康市实验幼儿园3~5岁幼儿共88人,其中3岁组29人(男孩17名,女孩12名),4岁组29人(男孩17名,女孩12名),5岁组30人(男孩15名,女孩15名)。
  
  (二)研究工具
  桌椅各一张,玩具车一辆(奖励物),用以布置实验情境;隐蔽录像系统一套,用以记录幼儿在实验中的行为。
  
  (三)研究设计和研究程序
  本实验采用Kamiol和Miller的外加延迟满足范式。研究主试两名,均为受过培训的幼儿园教师。主试1带领幼儿进入实验情境,主试2通过录像设备记录幼儿的行为。
  具体实验过程为:每个幼儿单独由主试1带领进入已布置好的观察室中。观察室中央有桌椅,桌子上放有一辆玩具车。主试带幼儿走到桌椅旁,告知幼儿他有事需要离开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不能玩桌上的玩具车,必须等他回来后才能玩。指导语重复两遍,在确认幼儿完全理解后主试1离开观察室,主试2控制录像系统,开始记录幼儿的行为。
  
  (四)计时和编码
  延迟满足实验的时间为15分钟。从主试1离开观察室的同时开始计时,当被试幼儿去玩玩具车或推门而出时,实验终止。这一时长为被试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若被试一直等到主试回来,则计15分钟。
  观察记录的编码工作由两名受过培训且编码一致率(两名编码人员对同一份记录的编码一致性程度)达90%的研究人员分头进行。编码人员观察录像记录中幼儿的行为,以15秒为一个时间段,记录每一时间段内幼儿出现的各种延迟满足策略。每观察到一种策略的出现,则在该策略上记1分,最后计算总分。
  研究者使用统计软件SPSS11.5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三、结果分析
  
  (一)延迟满足策略分析
  研究者根据录像记录的编码分析,将被试幼儿的延迟满足策略运用情况归纳为三类水平九种策略。
  水平一,无意义策略:(1)试图外出。被试幼儿试图打开门出去,但没有成功,于是又返回观察室。(2)消极行为。被试幼儿出现发脾气、哭闹或说气话等消极行为。(3)寻找教师。被试幼儿走向窗边试图寻找教师。
  水平二。目标寻求策略:(1)寻求目标。被试幼儿出现与奖励物有关的行为,如注视、触碰玩具车,但并没有真正地玩。(2)动作分散。被试幼儿坐在座位上动来动去,看自己的手或四周。(3)离座活动。被试幼儿离开座位从事其他活动。
  水平三,解决问题策略:(1)静坐等待。被试幼儿安静地坐在座位上等待教师回来。(2)自言自语。被试幼儿自言自语,说关于奖励物的话题。(3)自我强化。被试幼儿试图说服自己继续等待。
  
   (二)延迟满足时间的差异检验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见表1),延迟满足时间在年龄上的差异极其显著,在性别及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上差异不显著。三个年龄组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3岁组与4岁组之间有极其显著的差异(MD=-241.88,p<0.01),而4岁组与5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MD=39,p>0.05)。此结果反映了3~4岁是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特点
  表2显示了各年龄组幼儿在每种延迟满足策略上的平均得分。由表2可以看出,幼儿在等待过程中最常用的策略是动作分散策略,其次是静坐等待策略,最少使用的则是自我强化策略。
  表3列出了完成延迟满足任务的幼儿和未完成延迟满足任务的幼儿所使用的各种策略的总得分和平均得分。由表3可以看出,完成组的幼儿较未完成组的幼儿使用了更多的延迟满足策略,其中动作分散、静坐等待以及寻求目标这三种策略的变化最为明显。相关分析显示,幼儿的动作分散策略(r=0.822**)、静坐等待策略(r=0.506**)和寻求目标策略(r:O,569**)与延迟满足时间具有中等水平以上的相关。
  
  四、讨论与建议
  
  (一)3~5岁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3~5岁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延迟满足能力,且年龄差异显著,各年龄组幼儿延迟满足的平均时间有逐渐延长的趋势。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幼儿神经生理组织的发展有关。大脑前额叶决定人的意志力发展。神经生理学研究发现,3~5岁是幼儿大脑前额叶发展的冲刺期。额叶皮层结构日趋复杂,神经元日益增多。因此这一时段幼儿的延迟满足能力显著提升。
  多重比较发现,4岁组与5岁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一结果与杨丽珠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原因可能与研究范式有关。杨丽珠等人采用的研究范式是Mischel的自我延迟满足实验范式,而本实验采用的是Kamiol和Miller的外加延迟满足范式。这一范式的任务难度略低于前者。致使实验中4岁组幼儿表现出与5岁组幼儿接近的延迟满足能力。
  
  (二)3~5岁幼儿延迟满足策略的运用
  无意义水平上的三种策略,其目的均是试图通过终止实验来减轻压力。这类策略的少量使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幼儿的压力。实验结果显示,3~5岁幼儿较少使用这一水平的策略,说明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自我控制策略。
  寻求目标水平上三种策略的运用能够分散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不再将注意力放在情境所带来的压力上,从而延长了幼儿的延迟满足时间。实验发现,3~5岁幼儿最常用的延迟满足策略是动作分散和寻求目标策略。而这两种策略的运用确实有效地延长了延迟满足时间。动作分散策略利用转移注意力使幼儿暂时忘记奖励物的诱惑;寻求目标策略使幼儿在注视或触碰奖励物时产生内心冲突,使教师的命令得到强化,从而使幼儿暂时放弃获取奖励物的念头。
  问题解决水平的三种策略是最高级的延迟满足策略。它们往往在幼儿的神经生理、注意控制系统、言语水平及自我意识水平等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出现,这也正是3~5幼儿较少使用这类策略的原因。3~5岁幼儿虽已具备了用外部言语来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尚未发展完善,此时的外部言语对控制行为只具有启动功能,但抑制功能并不成熟。此外,实验结果表明,3~5岁幼儿的静坐等待策略能有效延长延迟满足时间。幼儿可能认为“静坐等待”是听老师话的表现,因此常使用这一策略。
  延迟满足能力的发展直接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力。研究结果表明,延迟满足策略,尤其是使用较为高级的策略能有效地延长延迟满足时间,帮助幼儿完成延迟满足任务。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设置延迟满足情境,并为幼儿作出示范,为他们延迟满足策略的发展和运用提供机会,这对幼儿自我控制力的增强有积极作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70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