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课堂生成性资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玉妮

  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节外生枝”的生成性课程资源,我们常常由于缺乏经验与统领全局的意识而束手无策,乱了方阵:或是处理不当,远离目标。那么,对这些“歧路生成”和“偶然生成”究竟该如何理性对待呢?
  
  跳出框框,智当旁观
  
  新型课堂观把老师定位为活性课堂的“呈现者”、对话信息的“重组者”、动态生成课堂的“推进者”。而我们往往侧重于做一个课堂的“呈现者”,按着自己预设的教学步骤。对于意料之外的课堂资源缺少理性的思考、敏锐的洞察、智慧的判断和个性化的处理方式。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暂时遗忘掉。
  片段1:老师指着板书“0”提问:它像什么?
  生①:像圆圆的太阳。师:你真聪明!
  生②:它像十五的月亮。师:你说得真好!
  生③:它像汉堡包。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生④:它像鸡蛋。……
  时间已经过了大半,还没有老师想要的结果。此时,老师不应眼看着局面的演变干着急,而应思考自己的教学手段是否得当,洞察和把脉到学生思维的方向并及时剪断。重新导航学生的思考方向。发挥对话信息“重组者“的作用,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推进新一轮动态课堂资源的生成。
  
  当剪则剪。提高实效
  
  学生思维方向会出现迷茫、偏离,很多时候责任在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对一个问题的提出可能引发的多种理解没做仔细的斟酌。因此,当意外生成时,我们不妨先检讨一下自己的问题是否提到了要点,要如何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才能“扭转乾坤”。
  片段2:老师出示红、黄两支铅笔。
  师:这两支铅笔,哪支长,哪支短?
  生①:红的长,黄的短。师:谁能把话说得完整些?
  生②:红铅笔长,黄铅笔短。老师又拿出一支绿色的铅笔。
  师:现在请大家再仔细观察,哪支铅笔长,哪支铅笔短?
  生③:绿铅笔短,黄铅笔长。
  师:刚才你们说黄铅笔短,现在又说黄铅笔长。黄铅笔到底是长还是短?应该怎样说才准确?
  学生小组讨论……
  生④:应该说“谁比谁长(或短)”。如“红铅笔比黄铅笔长,黄铅笔比绿铅笔长。”
  生⑤:黄铅笔比红铅笔短,绿铅笔比黄铅笔短。
  当学生在“黄铅笔到底是长还是短”这个问题上纠缠不清时,老师及时剪断并进一步抛出问题“应该怎样说才准确?”把这个棘手的问题再次“传”给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学生自己理清了思绪――“应该说”谁比谁长(或短)”。教学重点突出了,教学难点也被学生自己轻松突破,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
  
  当乱且乱,给予空间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一个“乱”的课堂场面常常蕴涵着“活”的源泉,只是需要老师的“激励、鼓舞和唤醒”,需要平等对话的“首席”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片段。“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抓住一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动手合作探究――哪些是“形状相同”的,同时渗透下一单元“分类”的数学思想意识。在学生汇报自己组的探究结果时,发现学生对“形状相同”己初步理解,但不能很好地把握“形状相同”的特点。因此没有迅速剪断学生探索的希望与热情,而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组有没有把“形状相同”的都放在一起,还可以怎么放?“让学生自己在多次的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分一分中理出混乱的思维。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大多数学生能很快区分“长方体“与”正方体”,对圆柱和球的形状特点也有深刻的印象。虽然没有完成预定的练习,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落到了实处。这样的“乱”对于学生思维空间的发展、学习热情的呵护、探究意识的培养应该是有价值的。
  因此,我们一线的老师应致力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对待一个“活”的课堂,能够做出有效的判断与处理,该“断”时,绝不优柔寡断:该“理”时,理出个子丑寅卯。真正把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到实处。努力追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每个方面都得到发展”。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497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