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善用教学资源 活化语用课堂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善用教学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领域,通过“介入前置性学习,以学‘设教’”“践行‘写作导向’,以学‘改教’”“借助辅助手段,以学‘精教’”等策略,帮助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获得语文实践能力。
  【关键词】语用课堂;教学资源;前置性学习
  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趋向于“千篇一律”的上课模式,对教材的研究,教学内容的把握、选择和加工缺乏探索和创新。教师只有潜心研究教材,多角度解读教材,多方面寻求处理教材的策略,善用教学资源,拓宽语文运用的领域,才能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介入前置性学习,以学“设教”
  前置性学习是指讲授新课内容之前,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是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教师了解学情、有的放矢展开教学的有效保证。它能起到导学、导教的作用,能帮助教师科学地选择、调整教学策略。课前练习作为一种前置性学习方式,既要兼顾共性,又要注意个性。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要求,设计多种练习形式。
  (一)录音式
  读,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个过程,更是衡量学生語文水平与能力高低的标尺。录音式朗读避免了枯燥无味,更有趣味。而且,学生还能根据复听进行修正,使课前朗读更富有实效性,教师也能从学生的朗读录音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这种前置性学习放在一年级非常适合,尤其适合拼音教学。经过调查,学前班的大部分学生已经接触过拼音学习,但是个体不同,掌握的水平也不同。对此,录音式的前置性学习是一年级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前学习起点的重要的、有效的方式。
  (二)疑难式
  疑难式的前置性学习,其呈现方式主要为疑难单。这是一种为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自认为难写、难读、难认、难理解的字词和存在困惑的句段而设置的预习单。这类前置性学习单主要针对中高年级教材中的一些名家名篇,如《匆匆》《桃花心木》《爬山虎的脚》等。教师通过检查疑难单及时了解存在的问题,为修改学案提供更好的参考。
  (三)习写式
  习写式就是指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动笔完成一些跟文本有关的习题,以便在课前了解课文内容、写法等方面的知识。习写的形式多样,如抄写生字新词、概括段意以及文章主要内容等。
  教师要研读教材,选择语言训练点,按照一定的侧重点来设计课前练习,根据实际学情选择和调整导学案,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引导学生学习,牢固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前练习探测学情,把准学脉,重视学前交流,能达到投石问路的效果。
  二、践行“写作导向”,以学“改教”
  (一)找准落脚点,挖掘言语表达形式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可见,发现文本表达的形式是加工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策略之一。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把重心从“写什么”转变到“怎么写”上来,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言语的表达特色,把表达的形式、秘妙传递给学生,使其找到语文更为本质的东西。
  1.找精巧的言语结构
  进行语段教学的前提是必须确定哪些语段是文章的精彩部分。文章的精彩内容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精华,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当然,因文章题材与体裁不同,重要语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找准这个落脚点,才能找到值得挖掘和学习的表达形式。关注精巧的言语结构是每个教师必须选择的教学途径。
  2.找精致的语段修辞
  学习语段,要重视对语段中描写方法和修辞格的理解与运用。小学阶段需要掌握的常见修辞格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八种。笔者执教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看戏》一课时,根据文本中出现的“比喻”进行了创生,确立了“比喻让声音更形象”的主题,在处理教材和创新教学策略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让学生经历品读、比较、拓展、仿写、创写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逐步学会如何用比喻来描述各种各样的声音,获益颇多。
  言语形式的发现,言语形式的运用,是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核心内容,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更是语文教师应努力研读与探究的方向。
  (二)搭建支架,强化言语运用实践
  教学支架一直被语文教师运用于课堂实践中。教师要能够恰当地搭建好支架,能够整合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提炼精髓,展开教学。
  1.仿
  语用实践从迁移开始,模仿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提高言语能力的最佳方式。小学语文教材所编的课文言语形式丰富多彩,仿写、仿说的点很多,很适合学生进行言语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
  2.比
  语文学习要抓住语言点展开训练。教师要以教材为指导,利用课本资源,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比较就是一种有效的训练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教材展开比读,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表达特点,进行比写。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朗读体验第一自然段,感受小村庄的美丽,同时对于本段的写法也进行了适当渗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被破坏后的小村庄将呈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在对比想象、对比写话、对比朗读中,既训练了听说读写的能力,又深化了对文本的感受。
  三、借助辅助手段,以学“精教”
  (一)用导学单
  导学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课中自读、交流、检测等一系列活动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导学单,其形式分为表格式、填空式、论辩式等。
  (二)拓展阅读
  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和深邃的文化底蕴。教师要了解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差距,对教学进行及时的调整、优化,从而为学生的“学”提供帮助。如针对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鲁迅专题,教师要适当地引入资料,补充背景知识。在教学《看戏》一课时,精心选用本册的《山中访友》《山雨》中描写声音的比喻句,并拓展阅读《琵琶行》《明湖居听书》中有关声音的句子,为学生认识声音描写的手法提供范本,为下一步的课堂呈现做好铺垫。在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执教《回乡偶书》《登鹳雀楼》《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都进行了恰到好处的拓展。经过拓展,学生了解了诗人作诗时的心路历程,体验了诗歌表达的情感,阅读了课外相关的诗词。
  (三)引入视频
  科普性的、富含自然科学知识的课文中有很多概念比较抽象化,学生不易理解。如果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过程形象化,学生就能较容易地去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如笔者在执教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昙花一现”,适时引入录像,化难为易。又如笔者在执教统编教材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一文时,制作了微课“雾从哪里来”,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里了解雾的形成。在“屋、岸”的写字教学中,利用微课帮助学生明白了两个字的重点笔画和结构框架。影像资源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教师要合理控制播放时间,以免喧宾夺主。
  如果教师能以“学为中心”的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妥善利用教学资源,恰如其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取舍、加工,并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那么课堂就会变成“语用的课堂”“培养核心素养的课堂”“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语文课程的目标·理念·策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导读[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法根.为言语智能而教——薛法根与语文组块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丁有宽.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4]于永正.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
  [5]吴民益.“用”为本:贾志敏教学片断赏析[J].教育科学论坛,2012(7).
  [6]盛新凤.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48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