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走进学生的心灵教数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聪丽

  摘 要:目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认为数学枯燥乏味、计算繁琐、推理复杂,存在着厌烦数学的现状。改变现状的对策:做善于走进学生心灵的乐观型教师,与学生相处愉悦;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采用激励性评价,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感染;情境;主动;激励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68-01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发现当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时,他们便会全情投入,还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不能进入学习的状态时,无论教师讲的如何娓娓动听,学生照样疲惫,所获甚少。下面我就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用对生活的热爱去鼓舞学生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听课常常根据自己的喜恶来选择认真听还是不听。这就要求我们做老师的要有乐观的生活态度。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乐观主义”,确实是这样。教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会让学生因你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会让那些年纪尚幼的孩子们把你当作他们成长中的精神食粮。
  有的老师仅仅带着知识走进课堂,有的老师还把对生活的热爱也带进了课堂,仅带知识走进课堂的老师,他的知识学生很容易忘记,而把对生活的热爱带进课堂的老师,他常常改写了学生的人生。鼓舞了学生战胜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数学知识不象语文知识那样很容易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给了他们一个宣泄感情的出口,叫做“我与数学的对话”。每周一次,可以是数学知识的领悟、理解与总结,可以写学习数学的心得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求助数学题的解答;可以向老师提出教学建议。用自己的乐观精神感染学生、用对生活的热爱去鼓舞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心境是如此的美。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增强学习主动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过程,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信心,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不仅“喜欢数学”,而且“会做数学”、“会用数学”,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在讲《正方体的切截》时,让同学们拿来了苹果、萝卜、土豆等在课堂上亲自动手切割,看谁截的多边形最多?同学们活跃极了。有的说:截出了三角形,有的说截出了四边形。后来我让学生自己总结规律,最少几边形,最多几边形?不一会儿有的同学就得出答案来了。又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近似数与有效数字”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问题1:我们班的学生人数是多少?问题2:通过数墙砖的块数算教室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问题3:猜猜同桌的身高和体重。通过上述问题,启发了学生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也不必要都要用准确的数学来表达问题,故引入近似数的概念。通过这些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培养数感,特别是针对一些较大的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并且再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生并不是不喜欢数学知识,而是讨厌你给予他知识的这种方式”。所以,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可以是课堂上的,也可以是课外的。笔者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找朋友”。具体办法是找了8名同学,他们的胸前贴了一个数字,有的是正分数,有的是正整数,有的是负分数,有的是负整数,还有一个贴的是0,拉手表示找“朋友”(做加法),可以两个人拉,也可以是多个人拉,然后让“观众”们抢答结果,在近乎沸腾的课堂上有效地练习了“有理数的加法”。
  四、采用激励性评价,拓展学生学习兴趣
  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课堂上,我把学生当作平等的朋友来对待,热情关心、循循善诱,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优点,进行“激励式”的评价。“你们听,这位同学说得多完整啊!老师真佩服他!”“你说得真好,如果声音再响亮一些,就更好了!”“太棒了!还有谁能超过他!”教学实践表明:兴趣是教学成功的秘诀。“以趣促学”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动,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使学生向“会学习、会创新、会开拓”的目标靠拢,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新型人才,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综上所述,不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从一点一滴做起,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在课后则把学习数学当成一种兴趣,而不是负担。那么,学生的信心就会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就会增强,学习成绩也必将上升,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能达到一个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艺术概论,安徽教育出版社。
  [2]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发展,江苏教育出版社。
  [3]不做教书匠,福建教育出版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02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