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人为本, 启智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乔广华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课改大潮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一新课程核心理念进行组织教育教学,才能跟上当前的形势。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以人为本”概念的界定
  所谓“以人为本”是指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服务于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换句话说,应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的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师生的共同发展,关注师生智慧的生成等。
  二、“以人为本”的使命
  现在的中小学教学基本是学科本位论。学科本位论把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凌驾于人之上,这种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从根本上背离了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和神圣使命,这是教育教学的最大失职。改革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这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大问题,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这一高度去认识问题,脚踏实地去进行以人为本的教学。这是教师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也是教师神圣的使命。
  三、“以人为本”的策略
  清楚了“以人为本”的含义,明白了“以人为本”的使命的话,这仅仅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而努力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怎样做到以人为本地教学呢?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发展的、有尊严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学生在内的全班所有的学生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如我班王强同学数学成绩起初名列前茅,一段时间后学习成绩直线下滑,上课萎靡不振,甚至有旷课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找他谈心,得知他近阶段迷恋上网。于是我协同其父母,分析其危害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课后还帮助他将所缺课程内容及时补上,期中考试王强数学成绩在班上又名列前茅了。如今,他信心倍增,上课专心听讲,在全班起了表率作用。正是关注每一位学生,才有了全班的大丰收。
  (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当然,这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三)关注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大力提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例如:在讲“2.4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时,教师可提问:甲,乙两队进行足球比赛。如果甲队在主场以4:1赢了3球,在客场以1:3输了2球,那么两场累计,甲队净胜多少个球?学生纷纷回答:净胜1球。你能把上述过程用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更是激情高昂,回答“(+3)+(-2)=+1”。接着让学生很快填写课本中的净胜球数和相应的算式,然后分组讨论两个有理数相加,“和”的符号怎样确定?“和”的绝对值怎样确定?学生纷纷说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总之,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必须转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上来,这样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关注师生智慧的生成。
  有研究者提出,要“让智慧回归教育,让智慧唤醒课堂”。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创造出智慧的课堂、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也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条识别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复习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讲解新课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追问,在知识的上下联系比较中敢于联想,在总结知识时还要善于综合,以促进师生智慧的生成。
  (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这些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启迪思维、发展智能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学生的思考。如讲《过三点的圆》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引导探究的:找三位同学做游戏,两位同学站好,第三个同学要站在与前两位同学距离相等的位置上,问:第三个同学应如何站,有多少种站法?画出示意图,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目标是明确的,操作是自由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学习始终是积极主动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促进了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发展。
  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是新课改理念的必然要求,只要全体数学老师勇于实践,不断探究,就能不断解决前进道路上存在的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队伍就能得到充分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2002,3.
  [3]江苏省教师培训中心编.反思实践走向深化.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2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