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婷

  摘 要: 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众多数学教师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激发求知,主动参与;兴趣培养,激情激发;思维发展,方法指导;关注全体,缩小差距;立足当前,长远发展”四个方面阐述了对中学数学素质教育的思考。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素质教育 参与意识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让基础教育回归自身、重新定位、寻求自身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乃至国民素质。
  当前我国教育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其关键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教育行为和教育模式的一次革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础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未来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问题不断出现,它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素质教育应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素质的关键在于面向全体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维、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一、激发求知,主动参与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觉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掌握独立获取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1.激发参与欲望。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引导学生揭示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的矛盾,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
  2.创造参与条件。上课前教师应先进行角色转换,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及能力起点,预想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各种思考方法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提供有利于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信息,给予讨论,交流及展示思维过程的时间和场合,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整堂课的学习活动,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增强参与信心。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求欲望,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而且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用“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进行教学,同时要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寻找失败中的成功因素,以鼓励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增强学习信心。
  二、兴趣培养,激情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关注自己喜欢的问题,激发兴趣和激情。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去获取知识,自觉地训练技能,以达到教学的目的,从而提高全面素质。
  1.肯定失败。在具体的学习中学生即便是失败了,教师也应该适时地进行鼓励、表扬、肯定,使学生感觉我能行,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快乐,才能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变苦学为乐学,要我学为我要学。
  2.穿插数学趣闻。在“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像什么?”有学生马上说“像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我不失时机地出示一些对称图案,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的对称,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获取新知识的满足,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增强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思维发展,方法指导
  思维是理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和事物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活动。再加上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严密性,每前进一步都需要经过严格的逻辑推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既有自己的见解,有明确的目的方向。既有广阔的思路,又能揭露问题的实质;既敢于创新,又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独立自由的思考。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数学的认识活动是理性活动,数学思维来自本人的心理运算和对运算的抽象理解,无法靠传授知识和传授方法来代替。而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发现知识,才能完善和发展期认识的结构,同时发展认知能力。因此独立思考是发展学生数学认识能力的需要,同时也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和意志品德的养成,关系到今后能否成才。
  2.思考的方式方法。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发挥主导作用,给予适当指导,但不是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应设计有利于学生继续展开思维的问题。对那些独立思考并获得成功的学生,教师还可进一步设问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有什么规律可循,等等。督促学生进行解题后的反思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四、关注全体,缩小差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眼点应是全体学生,虽然学生的能力、学习方式的差异不同,有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大脑反应快,在多数时候能随着老师的思路而进行思维的流转。有些则接受能力弱,反应慢,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分好层次,注重全体,更要做到“眼中无差生”。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一生弟子三千、各有所能。其成功之道便是“因材施教”形式下的全面发展。孔子在教学中根据每个弟子不同的特点、不同基础采取不同的施教方法,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中各式各样的人才。这便使得“因材施教”这一伟大理论得以成功验证。因此,应重视各层次学生的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都有所学、有所得、有所提高,逐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视数学学习为乐事;积极有效地缩小学生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之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五、立足当前,长远发展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关系着四化的建设。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要带着他对未来理想的追求。”有些内容或许不考,但在教学中不能不学,我们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一个满怀希望与梦想的教育工作者不会机械地等待所期待的体制出现,而是积极行动起来,以负责任和追求卓越的态度去面对现实,为学生的发展尽最大努力,尽管路途艰险,但我愿执意向前。
  当然,应试教育是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这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我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其弊端显而易见。我们否定“应试教育”,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并不等于反对升学率高的示范学校。相反,素质教育更重视考试,更重视改进考试和完善教育评价制度,升学率高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但升学率高的学校,不一定完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求或鼓励不及格,相反,实施素质教育必将硕果累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3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