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因材施教”这个概念是宋代朱熹根据自己的理解概括出来的,至今仍然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个性教学是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
  一、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学生在出现问题时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从中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学生的学习优势也是值得分析的,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擅长之处、驱动力以及思维特点等。通过观察分析,发现学生的学习风格。
  有的学生因为思维水平较低,有的学生因为学习风格限制,有的学生因为动机障碍,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在实际情景中,动机因素和能力、风格的因素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因此,必须从动机的激发、维持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尊自信的状态下学习。
  二、在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
  首先,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风格、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要充分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教学;教学中既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又要善于兼顾个别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最后,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别设计不同方案运用在教育实践中,将因材施教贯彻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三、用正确的策略引领学生
  1.学生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学生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哪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教师要心中有数,但不宜向学生公开。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富有思考性、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備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度身定做,真正做到备课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时,应着眼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小班化教学模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对“后进生组”加强辅导,使他们赶上进度;对“优等生组”则提出更高要求,使他们扩大知识面,学得更深一些。此外,教师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个性特点等方面的差异,组建优势互补的合作学习小组,让后进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和鼓励中克服自卑、胆怯心理,在班里营造互帮互爱、互学共进的学习环境。
  4.练习设计分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也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展上有一定的共同特征,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也大体相同,这是学生的共性;但他们在知识、能力、性格、兴趣、爱好、意志力、习惯、品格和学习态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
  责任编辑 晁芳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668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