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运动中心理距离的产生与心理训练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亚勇

  摘 要: 为探讨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寻找解决的科学途径,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析了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产生心理距离的原因,以及危害,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缩小心理距离的方法,以及运动心理训练方法。
  关键词: 运动中心理距离 教练员 运动员心理训练方法
  
  “心理距离说”是瑞士心理学家、美学家布洛在20世纪初叶发表的《作为一个艺术因素与审美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中提出的。布洛提出,“心理距离”既不是指时间距离,又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对经验的特殊的心理态度或看法,是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所持的一种心理状态。“距离是通过把客体及其吸引力与人的本身分离开来而获得的,也是通过使客体摆脱了人本身的实际需要与目的而取得的”。[1]
  运动中心理距离的产生源于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基于教与练的角色,各自对待运动的目的、方式和方法时的态度、价值观、兴趣和动机等的个性倾向。师生是一对统一的矛盾体。教练员热切地希望运动员通过自己的指导成为具有优异的成绩的专业人才,而每位运动员都渴望自己能出类拔萃,这个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统一的地方;但是教练员常常会按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训练指导而忽视运动员的主观感受,从而使得师生间产生一定的隔阂,久之使距离拉大。
  从事物度与量的角度出发,合理的心理距离有利于提高运动训练的成绩与运动水平,但是过大的心理距离会给运动训练带来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使教练员失去尊严和威信。那么,如何把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调整到最佳状态,更好地为运动训练服务呢?
  1.产生运动中心理距离的原因
  运动中心理距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年龄、学识和理解力的差别,以及管理与被管理的矛盾。
  1.1年龄差别
  由年龄的差距而产生的心理距离通常被人们称为“代沟”,年龄差越大“代沟”就越深。有时教练认为自己有经验,经常用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去束缚运动员,而运动员又有要求自由的心理,不愿被束缚,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1.2学识差别
  教练员通常受过高等教育,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造诣。在遇到问题时,会冷静思考,而青少年运动员都在学习过程中,以当前知识,没有足够的能力完全判断事情的正误,往往也是按自己的思维去处理复杂的专项问题及生活上的问题,难免不尽如人意。
  1.3理解能力差别
  由于教练员的年龄和学识与运动员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理解能力方面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别,这也是两者产生的心理距离的重要因素。
  1.4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差别
  管理与被管理之间本来就是矛盾的,教练员希望运动员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而运动员则有意无意地以自己的想法去做,这种矛盾往往促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大,甚至产生对立乃至对抗的行为,激化了管理与被管理之间的矛盾。
  2.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存在心理距离的危害
  2.1教练员的意图不能顺利地被运动员理解和贯彻执行,甚至有时运动员明知道教练员的意图正确的,也故意不接受,往往在学习和训练中反其道而行之,使生活管理、专项训练的效果很差,其结果是运动员成绩很难提高。
  2.2使运动员不听教练员的指挥。逆反心理使运动员有意与教练员对着干,对组织安排的活动不能以正确的思想参加,队里的规章制度不能顺利地贯彻与执行。
  2.3严重影响运动员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很难有很大提高。运动员对教练的教授和指导不认可,因此,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很难被学生掌握,进步的步伐停滞,很难达到高水平高境界。
  2.4使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离心离德。在训练刚有突破时,就有些队员产生骄傲心理,从而不愿意再听从原来的教练教育和指导。
  3.如何缩小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心理距离
  3.1教练员应多接触运动员,更多地了解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家庭环境、周围人物、心理思想等状态应该有所了解,针对不同的运动员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消除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隔阂和误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取得运动员的理解和爱戴。
  3.2教练员应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和了解新的思想动向。教练员不断更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对新形势充分了解和掌握,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以此为基础才能逐步缩小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心理差距。
  3.3不断理解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理解运动员。在教育过程中,教练员要充分理解运动员,更要正确引导运动员理解和尊重教练员和家长,理解严格管理和严格要求是善意的。
  3.4批评方法要得当。不盲目批评运动员,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有理有据,批评要注意方法。
  3.5与运动员保持平等民主的关系。教练员要不断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成为运动员战时的主帅,业余时的朋友和亲人。
  3.6与运动员家长经常沟通。教练员在日常应注意与运动员家长共同教育运动员,改变家长溺爱和严厉惩罚的错误倾向。
  总之,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过大的心理距离会影响运动员的专项训练,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必须引起教练员的密切重视。
  4.心理训练常用方法
  一名好的运动员不仅要有高超的运动技术,而且要在赛场上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进入20世纪50年代,运动学开始迅速发展,心理训练作为心理调节手段,对运动员提高信心、掌握技术动作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标的运动员训练受到巨大的关注。
  4.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呼吸、暗示、表象、音乐等)使肌肉一步步放松,使大脑逐步渐入静,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水平,缓解紧张情绪,增强大脑对全身的控制支配能力的训练方法。
  4.2赛前心理调节训练的方法
  4.2.1比赛动机训练法
  可采用激励、诱导、命令、表扬和惩罚等教育方法来改变训练环境和条件,客观分析可能取胜的原因,利用训练任务的有效刺激、传媒的宣传和发挥榜样的力量等来激发运动员的比赛动机。
  4.2.2心理适应训练法
  这是促进运动员与竞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其包括:适应场地设备的训练;适应生活的训练;适应观众的训练;适应裁判的训练;适应比赛气氛的训练。
  4.2.3心理准备训练法
  这是通过了解竞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的训练方法。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境,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4.3赛中心理控制的方法
  4.3.1自我暗示法
  运动员在赛时情绪不稳定时,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如“我必须沉着、镇静”“我感觉良好”“这个动作我能完成好”等默念的方式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4.3.2注意力集中法
  当运动员比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恶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完成的比赛中。
  4.3.4教练员榜样法
  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临危不乱,遇险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一位运动心理学家曾对教练员说:“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此时运动员总会向你投来探寻和求助的目光。你的情绪会通过语言表情、身体动作表情向运动员传递着你的思想。哪怕一个鼓励性的语言表情,亦会使运动员信心倍增。而一个无可奈何的摇头,即使一晃而过,亦会使运动员感到大势已去。”教练员应有效地利用暂停、局间休息和换人等途径,根据临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语言指导的调控作用。如1981年的女排世界杯赛上,袁伟民一席严肃而语重心长的话语,将运动员从获得世界冠军的喜悦中唤醒过来,重新投入到未完成的比赛中,获得了毫无遗憾的世界冠军。
  4.4赛后心理恢复的方法
  比赛后的心理恢复,是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从比失利的阴影中或是从比赛胜利的喜悦中尽快解脱出来,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下面的比赛中或训练上,例如可采用放松调节训练、典型事例分析等。
  5.结语
  总之,尽管在训练中会有心理差距这种问题的存在,但是心理训练在训练中起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有利于缩小与教练员的心理差距。
  
  参考文献:
  [1]许莹莹.浅析布洛“心理距离说”的缺陷[J].名作欣赏,2010,(08).
  [2]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李建周.心理训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4]陈红娣.赛前心理训练的重要性[J].体育科技,1995,(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37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