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瑞清

  摘 要: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国内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新课程改革无论在课程结构、课程标准还是在课程评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突破。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可谓异彩纷呈,而课堂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作者认为,要提高课堂实效,处理好有效与开放的矛盾,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教育 继承与创新
  
  一、引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和数学思想方法。前者是显性的要求,可清晰地加以阐述,并分解到每节课完成,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课一得”;后者是隐性的目标,较难在课堂上清晰阐述,需要教师长期坚持,点滴渗透。而在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方式方法是否完全与新课程标准不符,而要摒弃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在新的课改标准的指导下,探索小学数学教育的继承与创新的发展道路。
  二、寻求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的继承与创新
  (1)强化目标意识,清晰阐述具体目标。
  新课程方案实施以来,一些教师在制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追求面面俱到,误以为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放大了,把“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含糊了,就能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事实上,教学的成效是一个不断累积的结果,而不是一个突变。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和全面分析学情的基础上,通盘考虑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保证每节课有可检测的知识技能目标,并分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加以落实。教师对课时目标有了清晰的认识和恰当的定位,课堂上就会减少许多游离于数学之外的环节,让每个环节的构建与目标建立对应关系,使各个环节都指向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有效教学是小学数学教育研究特别热衷的课题。有效教学指教学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匹配程度高。需要注意的是,“有效”有长、短之分。简单地说,管长远、能一生受用的效果就是长效;管眼前、管特殊技能形成的就是短效。依时间考量,长效要长期积累,难以一蹴而就;短效可立竿见影,易在一节课内形成。同时,眼前和长远相互依托,缺一不可。
  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应十分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各种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应高度重视如何帮助学生“数学”地思维,包括由思维方法的学习向数学素养的重要过渡。
  (2)增强时间观念,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是十分宝贵的,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对有四五十名学生的大班教学,教学时间分配的合理程度会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教师热衷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但由于缺乏时间观念,有的教师只是原原本本地把实际问题拿到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笼统,让学生漫无边际地“侃”,影响了教学进度。实际上,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时间只有20分钟左右,小学生更短,我们不能要求孩子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但可以根据孩子注意力能集中的时段讲解新知、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合理分配好各教学环节所需的时间,在课前就应对各个教学环节所需时间心中有数,特别要把学生答问、练习的时间计算在内,并且留有余地。如果把新授课分为导入、展开、巩固延伸三个环节的话,展开环节所占的比例要大一些,并且要留出一定的巩固练习时间。
  新课程并非要完全抛弃传统的课堂结构,而是要求对传统的课堂结构进行改革和优化。许多有经验的教师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顺序和时间的合理安排,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加强引领意识,恰当讲解示范。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有进步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必要的讲解示范,尤其是小学生。
  对教师来说,讲解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举例来说,应用题是小学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在传统数学教材中,设计了整个单元进行应用题的教学。而数学课程标准把“解决问题”作为4个总体目标之一,以此为指导的数学教科书将应用与计算结合起来,不再设立单独的应用题单元,甚至很少集中地编排纯应用题内容。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实施,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些教师不敢强调数量关系,怕被扣上“传统”的帽子。事实上,一个学生搞不清数量关系,就不可能从复杂的情境中提炼出有用信息。传统的应用题教学中有许多做法值得借鉴,如教师经常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谁能完整地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要求运用“根据……可以求出……”“要求……需要知道……”的句式表达思路。这些话看似简单,恰恰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解题思路的拐杖,它能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能让解决问题的隐性策略显性化,是值得继承的话语系统。
  尽管新课程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在教学实践中倡导先试后讲,但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自主同样重要。很多时候,学生的主体地位恰恰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确立的,没有引领,自主学习便会失去方向。相反,教师的适时点拨、启发,如画龙点睛,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超越发展,这是“有效”的真正内涵。
  (4)放眼长远,注重长效。
  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着眼点很多。要想理出头绪、抓住重点,“放眼长远、注重长效”最重要。
  长远是就目标而言。无论一个人长大以后在不在数学领域内学习或工作,通过数学学习习得的解决问题策略、思维方式、思想方法及运用工具的能力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小学数学课程虽然与高考、就业一类的目标相距尚远,但却是整个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应当具有立足长远、放眼长远的功能。
  小学数学的长远目标要能落实,关键是要为长效提供支撑,练就注重长效的“独门功夫”。举“测量”为例。当学生认识了角之后,面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角,比较大小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测量成为定量认识角的主题,包括单位和实测两层含义。一是“单位”,也就是大家都认可的度量单位。小学阶段“单位”的重心在理解和具体感受单位的实际意义,像掂一掂一颗苹果有多重、摸一摸0.6平方米的桌面有多大,量量自己有多高,等等。这些看上去没什么“数学味儿”的举动,都是感受和理解单位时不可或缺的尝试。二是“量”,即如何实测的问题。教学的重心应当从学生自己的经验出发,从“真刀真枪”的问题开始,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自创的工具和单位,逐步导向规范的工具和单位,引导学生多角度摸索测量的方法,逐步从不那么正规的测量单位和方法一步步接近直至能够达到科学的测量。测量课应当是用一连串的“为什么”串起来的“发现”课,每个结论的得出都应当伴随着学生自己的发现、归纳与整理。学生不仅要知道如何量,而且要知道量的方法从哪里来,知道书本上的测量对象和生活中的测量对象的关系,知道测量的意义。
  放眼长远、注重长效能否在教学中得到体现,关系到新课程推进的质量。当前数学教学中哪些是要改的,哪些是值得留的,哪些是该适可而止的,哪些是该着力推进的,这一切都将建基于教师的见识和视野,决定着新课程的主张能否践行。
  三、结语
  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改革的办法求得解决,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人才观念,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转变。有效教学是一个永恒的研究课题,要处理好有效与开放的关系,纠正教师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而出现的不当做法。我们对教学改革的深入理解,需要在继承与创新中寻求平衡。事实上,数理学科的学科教学体系已形成一个严谨的整体,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积淀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譬如,以旧引新、寻找新旧知识的关联和生长点;系统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处理重点、难点;有效组织练习,注重变式训练,当堂反馈校正,等等。为此,我们在着手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策略的变换并不意味着割断历史,必须从历史的、辩证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传统。
  
  参考文献:
  [1]杨绍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素质浅议[J].考试周刊,2010,(4).
  [2]包常颖.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J].科教纵横,2010,(7).
  [3]罗宗佑.试论小学教育改革[J].大众商务,2009,(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3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