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下如何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沈玉红

  新课程倡导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性,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学科共通能力,如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同桌交流、小组交流,最后由我汇总全班同学中的优秀成果展示评奖。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而且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用生活中的例子,这样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又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对于个别存在的问题给予个别解决。在参与过程中,我先是倾听学生们的方法,然后让几个有代表性、思维方法好的学生进行讲解。这样,我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还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深化教材特点,做好课堂配套工作
  不同层次知识结构的转化结果,能组合成比较完整的结果。只靠课堂上学生的自主的交流讨论学习和老师的引导是不够的,还要做好必要的课堂配套工作。
  1.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教学过程自始至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主动积极参加,体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充分配合。
  2.质疑和议论既是加深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又是帮助学生健全心理的有效途径。我们经常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来,并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都积极地表现自己,增强学习气氛。
  3.练习和反馈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要进行有效的练习,就要有练习的及时性和分层性。分层练习既能培养个体素质的优势,又能兼顾学生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同时搞好练习后的反馈,引导学生从知识结构的角度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教学中要“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又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材中只是作为一个练习题出现并没有类似例题,我针对这类问题设计了一节课。课上开始做实验,通过实验引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学生根据实验情况找到了解决此题的几种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和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四、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地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评价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使“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要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不同的学生。
  3.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只有在这种更好的评价激励下,才会不断地追求,不断地探索和攀登。
  面对新课程,青年教师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断学习、反思,积累经验,在实践中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683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