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程理念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国栋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那么新课程、新理念的实施带给语文阅读怎样的营养呢?我认为这无疑给沉默多年的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水。新课程教学的核心理念是: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变语文课程的统一性和求同性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变语文课程的预定性和封闭性为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变语文课程的知识本位为学生的发展本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教材可谓是在全新的理念下编排的,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人文素养为目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学习途径。本文对该教材新理念下的几种阅读教学法相关问题作了具体阐述。
  一、比较阅读,还原本位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孙绍振提出了本位分析法――紧紧依靠文本,依靠现有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原生状态想象出来,找出二者的差异作为分析的起点,这种从感性和理性的矛盾着手,从现实和艺术角度的分析,精辟地阐释了比较的本质。而北师大版的语文教材的单元组合的明显特点是文本的比较,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特别注重精读和比较探究阅读,给老师和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的思维的基础。”费孝通也指出:“没有分类,就是一团乱麻,没有比较,就选不是出最佳。”因此,比较阅读在新课程理念下显得非常有优势,使教师和学生很容易深入文本本身,发现问题,同时合作探究,找出差异和矛盾、个性与共性,相互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七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该单元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舒婷的《童年趣味》,张洁的《拣麦穗》等,同样是童趣,却各有不同。只有通过比较阅读,才能发现其丰富性,以第三单元的《养母》为例:
  1.朗读“穷夫妇”要回孩子的那些段落,注意如果不用其中的对话部分,而类似于《背影》原文的省略(给出未省略的原文),加以叙述,试品味阅读效果。
  2.精读“养母”的诸多“小气”之处,联系《背影》、《慈母情深》的内容,谈谈你对父母之爱的理解。
  3.交流这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异同之处。
  二、探究阅读,答疑解惑
  探究式阅读是一种提倡多角度、多思维、有创意的阅读方式,需要师生共同来完成,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积极活动,师生双方都在发挥主体作用。”(甘其勋、蔡明《教学过程的两个主体》)说明探究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以学生的自得为目标,通过探究来提升学生的语文发现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应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的教学实践。”以贾平凹的《落叶》为例:
  1.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全文,初步感知全文。
  2.教师泛读,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落叶及景物的独特感受。
  3.自由品读。引导探究性问题,如《落叶》一课,引导学生思考就落叶引发的感思与“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的情调有何不同。本文引发的哲学思考应该是什么?
  4.合作探究。让学生以座位前后排为一组,合作讨论,如:如何通过文本归纳作者的艺术特征?并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予以补充并整合意见。
  5.拓展与延伸阅读。读贾平凹的《地平线》,在音乐声中落下帷幕。
  三、对话阅读,互动个性
  对话式阅读是备受师生欢迎的阅读教学法,主要强调老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的过程。”也就是说整个过程是一种多元的对话过程,让学生确实能在活动中发展个性,老师只是在备课中理清教学思路,预估学生可能遇到的若干问题及感悟,在课堂上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广泛的涉猎,并提出各自的疑问。此时,老师应及时组织合作讨论,正确引导,互相采纳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同时也从学生的角度提出相应的问题,但此时的问题应有潜在的发展余地和思考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在师生对话过程中,不在于教师是否提问或者是提出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在于提出问题是否能把问题引向深入,把学生引向新的最近发展区,在于教师是否善于鼓励学生提出追问性的问题”(吴晓芳《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建构》。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
  1.创设意境。用多媒体展示有关“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样一副秋野黄昏行旅图,营造氛围。
  2.初读全诗,整体感悟本诗的内容和意境。
  3.精读文本,全身心投入诗的意境,进行性感体验。
  4.熟读并背诵。
  5.创设对话问题。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引导)诗中的进静景和动景如何相互映衬?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引导)谈谈你对本诗的意境理解。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引导)“小桥流水人家”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
  6.拓展与延伸。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思》,你能从词类活用、意象的创设等角度,写一篇比较评析的文字吗?
  四、创造阅读,开发智能
  创造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本身进行体味、思考,提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收集、处理与文本相关的课文信息和生活信息,形成独特的感悟、智能及情感,并能灵活应用处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多元的,都不同程度地至少拥有九种基本智力。这就需要通过实践去开发,去培养每个人的创新思维,这对于教师而言,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善于创设民主、自主、轻松的课堂情境,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思维。使课程进展充满创造性和活力,自己则由学生课程的“裁判者”成为“超越型学习主体”的创造者,成为学生精神思想的开发者。现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
  1.对植物的想象。在百草园中除了作者提到的菜畦、皂荚树、桑葚、何首乌藤、木莲藤等植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
  2.对动物的想象。在百草园中除了作者提到的蝉、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等动物之外,你还能想到哪些?
  3.调换角色。假如你是鲁迅,你除了拔何首乌墙跟、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等之外,你还会做出哪些淘气的事来?对于三味书屋你感兴趣吗?为什么?
  4.拓展与延伸。阅读鲁迅的其他有关童年的文章,结合自己的童年,写一篇有关童年的短文,字数不少于300字。
  总之,新课程理念确实让人兴奋,它关注教育目的,走进学生,走进语文,使语文教学有了新的方向,让广大教师和学生再次看到了曙光。各种新的教学法如春后竹笋般涌了出来,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功的教师。引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就是“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
  
  参考文献:
  [1]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语文世界(总61、62期).
  [2]陇东学院语文教学法课程组.《论语文教学》.
  [3]《中学语文教学》第6.7期.
  [4]《中学语文教学通讯》第7.8期.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4期.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03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