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布积累之云 降语言之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在谈:“读读背背”时说:不要求学生多么深刻地理解其意义。关键是让他们把这些东西记下来,这是一个“布云”的过程。布的云越多才能下起雨,如果不去布云,肯定就不会下雨。但到底什么时候下雨,那说不定。
  在一次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我家门前一条碧绿的小河像
  。”本以为这道题目应该没有问题。因为上学期刚学的《小镇的早晨》一课,有这样一句:“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套用一下不就行了吗?可交上来的作业中有类似“我家门前一条碧绿的小河像一块蓝宝石”等不妥的句子还为数不少。
  在教学中类似于上面的事例还有很多。照常理,从上一年级到现在五年级,不用说从课外积累了多少,仅仅课本中要诵读的也已积累了不少啊,应该“下雨”了,可怎么还迟迟不“下雨”呢?想想其中原因,主要的或许有这么两个:1,“布云”无目的:诵读积累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根本没意识到最终目的是运用;2,风吹云散:储存在记忆仓库里的内容长久不用逐渐遗忘了。
  找出了不“下雨”的根源,不能再熟视无睹,听之任之了。也应该来点高科技的“人工降雨”。本学期我就做了如下尝试。来唤醒、激发、强化学生积累运用的意识。
  
  一、强化生字词的积累运用
  
  本学期我非常注重预习习惯的培养,做到学生不熟读课文不开讲。导入新课后就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对生字词的检查不单单检查他们读得正确与否,更重要的是让他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生字词运用原文中的语言来说一两句话,甚至可以是一段话。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预习不仅仅是原先的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而是注意对文本语言的关注,有意识地积累。每学完一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又常常布置这样的作业:选择生字词中几个词语用自己的语言说一段话。这样既巩固了对字形的记忆,又促进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与运用。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加强句段的模仿训练
  
  每篇课文中总有一些精彩的句段,每学完一篇课文。我让学生摘录自己欣赏的句段,并在下方模仿着自己写一写。例如《黄果树瀑布》中有这样两句对瀑布声的描述:“最后像潮水般涌过来,盖过了人喧马嘶,天地间只存下一片喧嚣的水声了。”“那‘哗哗’的水声便成了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学生联系刚刚经历的军训生活。模仿写出了如下两句:“小战士们的口号声盖过了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盖过了上活动课的同学们的欢笑声。校园里只存下一片整齐嘹亮的口号声了。‘刷刷……’小战士们整齐有力的步伐声,与‘一、二、三、四’嘹亮一致的口号声汇聚成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交响乐。”
  
  三、重视写法的迁移
  
  文本是一个例子,每篇课文中都具有各自的写作特色。例如,第九册第二单元中《装满昆虫的衣袋》、《变色龙》、《金蝉脱壳》这三篇文章中都有对昆虫、小动物的细致的描述,特别是《变色龙》中对变色龙有这样一段细致的描述:“这条变色龙全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凶相毕露。身躯呈长筒状,隆起的背部酷似龟背,腹部两侧长着四只短脚,尾巴尖细。”这段描述采用从整体到局部、从头到尾的顺序。又抓住色、形来对局部进行细致形象的描写。课堂上引导学生注意体会这一写作方法,课后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一种小动物,然后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对小动物的外形作细致的描述,然后再交流、评讲、修改,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引导相似句式的积累
  
  我们常常抱怨学生的作文像白开水,无滋无味。为了让学生的语言能更丰富形象,每次上到文中有比喻句、排比句、夸张句、反问句等时,我采用句式比较、朗读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妙处。课后再布置他们去搜集一些相同的句型,过了一段时间进行交流评比。
  五、保护学生的“自发式降雨”
  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也常常会闪现一些精妙的词语或句子。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并将它放大,给它来个精彩回放、来个特写定格。当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一开始我常常这样做:“哎呀!你刚才‘XXXXXX’这个词用得实在是太妙了、太绝了,请你把这个词写到黑板上去,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记住它。”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竞争意识被激发出来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跟着效仿。发言时注重语言的精妙、生动、凝练。学生为了得到更多的表扬,无意识中又自发地积极地去阅读、积累,以便在课堂上一展风采。书面作业中,我总不忘在精彩的词句下加上小圆圈,并在相应的右上角加一颗五角星。我还让他们每人准备了一本“星星闪耀本”,将课堂上、作业本中自己的精彩词句记载到“星星闪耀本”上,并进行定期的评比与展示。
  虽然现在下的还只是局部地区的“零星小雨”,但我想只要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雨总会越下越大,越下越久,越下越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827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