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文课上的师生角色转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谭文英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特有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才能接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教师必须尽可能做到脱离黑板、脱离讲台、脱离粉笔,努力把课堂变成“舞台”。教师要把学生推向“舞台”,让学生争做“主角”。在教师的“导演”下,让他们自己去学、主动去学,从中真正体验到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产生自我肯定的体验,把学习看成是一种既紧张又愉快的求知增能的活动。肯定学生的“主角”地位,绝不意味着否定或贬低教师的“配角”作用,教师要在“导演”、激励等方面下功夫,只有正确把握师生关系,实行“主配角”换位,语文课堂才能充满活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还是一味地苦教、硬教、死教,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此方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讨。
  一、先发制人,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
  要让学生在愉悦中学好语文,教师就要讲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否则学生便会背着沉重的包袱,陷入学习困境。讲求教学效率,教师就要求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会更多的东西,尽可能少占学生课余时间,把较多的时间交给学生。提高效率,教师就要在“精”字上下功夫,做到精讲、精练。这一点对教师的备课有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每节课的导入尤为重要。可以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魅力,就表现在能花最少的时间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最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精神。一些教师认为对高中学生课课来个“导入”简直是浪费时间,这种看法是严重不科学的,要知万事开头难,如果堂堂来个开门红,先发制人,激起学生的兴趣参与学习,那效果当然是事半功倍。
  二、自我解剖,努力营造和谐的“舞台”氛围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事物、接受信息的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意学生的智力因素,更应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情感因素的价值与作用,这就要求教师把自己的热情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要让学生上演好“主角”的角色,达到乐学忘我的境界,教师就必须设法营造一种共同平等的民主和谐“舞台”氛围,同时也能够做到自我解剖。魏书生老师就向自己提出了“每堂课都要学生有怨声”的要求。从学生作文中每每发现学生总喜欢那些能沟通师生感情的“交流型”教师。教师尊重自己的学生,对学生充满爱,无论课内课外都勇于解剖自己,与学生平等交谈、通信、电话联系,并且敞开胸襟向学生畅谈自己的追求、爱好及学习语文的感受等,这样,学生对老师就会尊敬,会发自内心地喜爱和仰慕,并且常常由人及“科”,对这个老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尊其师,信其道”的效应自然而生。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中,我对此体会很深。教师要对学生少批评、多指点,使学生解除压抑感,充分感受到课堂教学的愉悦。教学是一门艺术,如果课堂教学不能使学生产生愉悦之感,得不到美的享受,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是不受欢迎的、失败的教学。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语文教学这门艺术同样也离不开感情。冷冰冰的人也许可以很好地操作机器,却无法启动心灵的闸门。教师在教学形式上要寓教于乐,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生理疲劳和厌烦情绪,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投入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快感和乐趣。与此同时,教师也会从中受到鼓舞,从而以更充沛的激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中。由此可见,和谐愉悦的“舞台”氛围是何等重要。
  三、引入激励机制,提高“导演”艺术
  中学生普遍有一种心态:乐于表现,渴求尊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引入激励机制,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激励的根本在于肯定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搞好整体教学的同时,千万不要歧视“演技”较差的“演员”(后进生),要不断地提高作为一名“导演”的“导”的艺术,要尽可能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让他们扬长避短,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诸如教师对学生时时流露出关怀、信任等情感,就会在学生的心理上产生愉悦共鸣,这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对教师的尊重、亲近、信赖,进而产生连锁反应,把对教师的情感转化为接受教师教育的强大动力。再如适时地开展一些具有语文特色的“舞台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会、对对子等,这些活动都能强有力地激发学生蓬勃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使整个“舞台”充满生机和活力。
  面对时代赋予的使命和教育发展的前景,语文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就要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努力建设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语文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变“配角”为“主角”,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在上课时,常常用自己的情感因素来奠定课堂愉悦的情感基调,充分发挥“导演”的角色,努力去叩开学生的心扉,引导他们进入课文情景,使情与景偕,情与理融,真正使学生乐意学,使语文教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19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