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文言文中的句读巧解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 平

  我们平时朗读文言文时,常常会因为一个句子太长,或句子读不顺畅而难以理解整体的内容。因此在朗读时,我们要准确把握句读(jùdòu,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连称句读时,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适当停顿,这样才能达到正确理解文章的目的。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一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这里是指句间的停顿。
  一、长句多停易理解
  朗读是把握句子停顿的良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的这个道理。一般而言,文言文里总会出现较长的句子,在把握朗读节奏时,首先要做到多读几遍、多停顿、再衔接,这样能够将句子读得更顺畅,理解更透彻。如《两小儿辩日》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一句,理解“以”是“认为”之意,“去”为“距离”之意,再把握节奏就容易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很多长句,看似艰涩,却极易理解,多读几遍便可准确把握节奏。如《为学》一文中“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与“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两句在停顿上的难度稍大,但只要见词即停,再前后理顺,就可以使句子节奏明快起来:“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当然,我们在读长句时,还要兼顾前后句子的内容,停顿适当,才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二、遇见指示要停顿
  在朗读时,句首有“忽”“盖”“若”“然”“然则”“故”“是故”等引起性连词或总结性连词要停顿。如《童稚记趣》中“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句,找准句首“忽”字,再从中心内容的思考出发,找出表示动作的词语,就可作出正确判断了:“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要注意此处的“而”与“来”是相连的,不能单独划分节奏。“盖一癞蛤蟆也”仍按照这种方法划分,即“盖/一癞蛤蟆也”。“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划分也与上句相同,即“故/时有/物外之趣”。
  在句中有“亦”“而”“则”“犹”“遂”等连词,连缀其间,起着承接、转折、并列等作用,这时遇到也要停顿。《唐睢不辱使命》中秦王对唐睢说的那番话里有“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其中“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这句话,如果把握住“而”表示对安陵国的轻慢,“君”指的是安陵君,就容易划分节奏了:“而/君以五十之地/存者”。
  《论语》十则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非常典型,根据中间连词的提示划分极为简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又如《童稚记趣》中“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就要把握住“而”字表顺接的关系,作出停顿的划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两小儿辩日》中“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这一句既要把握“此”在句首的引领作用,又要兼顾“而”在中间的转折关系,划分时也应该容易得多:“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为学》一文中“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一句,既要把握“而”的转折关系,又要理解“与”字的并列关系,划分时稍有难度,即“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指示性的词语对我们准确把握句子停顿极有帮助,多积累、多掌握这些提示性词语,会使你的判断能力不断提高。
  三、动词引领要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也就是说,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补语之间要作停顿(定语与中心词之间一般不停顿),以使语意明显。很多句子里有动词引领,让人容易理解其含义。朗读文言文时,我们要找准关键动词,让动词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就能够对句子的节奏准确把握了。
  如《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一句,在了解了“为”是通假字“谓”之意的基础上,整体理解句子“谁说你智慧多呢?”这样“孰为汝/多知乎”划分节奏就不会出错了。
  《桃花源记》中写桃源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了解“率”为带领的意思,即适当停顿:“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句,也需要了解“延”为“邀请”之意,在整体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把握句子停顿:“余人/各/复延至其家”。根据一定的语言顺序停顿,准确把握朗读节奏便不是难事了。
  四、语气语调指示停顿
  有的文言文中,人物讲话时,语气语调是不同的,停顿也要适当。如《隆中对》中诸葛亮对刘备畅谈天下形势提到要刘备派将领直向中原,“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个长句中,要想准确停顿不出现错误,必须在了解诸葛亮当时讲话的语气的基础上划分节奏。“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一句出现了两个“将”字,在明白第一个“将”是名词,与“上”相连,即“上将”为将军、将领之意,第二个“将”是动词,是率领的意思,那么停顿自然出现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利用前面所讲动词引领停顿的方法判断即可:“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最后一句属于两层含义句,领会到一层意思为“百姓箪食壶浆”,另一层意思为“迎接将军”之后,节奏划分也如车行平川,极为简单了:“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在划分时还要注意,遇到“不”、“于”、“再”等词语及现代汉语为单音词、古语中为复音词的,如“可以”之类的词语时也要以“可/以”的形式去读。
  正确地进行句中停顿,是以把握句子里的词意和语法结构为前提的,因此解答这类题时可以先将句子翻译出来确定地理解文意,把意思结合紧密的文字,看成一个“意义单位”,“单位”与“单位”之间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顿;在分析语法结构时可先抓动词,把跟动词有关的前后各词联系起来,观察句子的整体,往前找主语,往后找宾语,再旁及其它成分,这样就可以确定句子的语法结构,依此确定句中停顿。
  文言文的句子有长有短,里面的连词更是数不胜数,动词穿插其中,我们要想把握句子的停顿,根据以上三个妙招,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让自己的语感更强烈,如果能深入体会其中的奥妙,多据实例演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精妙。
  
  参考文献:
  [1]张大勇.湖北招生考试・快速阅读,2008,(1).
  [2]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09,(4).
  [3]语文天地・初中版,2008,(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65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