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课例研讨促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园本教研”所秉承的教师专业发展理念是:影响教师专业活动的知识或信念不是通过传递获得的,而主要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发现,依赖于教师与同事、专家的对话、交流以及在这一切基础上的反思。因此,我们主要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教研的:
  
  一、诊断课例,共同提升教育智慧
  
  集体教育活动是幼儿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提高常态下的集体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是我们教研组对每一个教育活动进行教研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课例诊断,则是我们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课例诊断的一般程序是:教师先各自独立设计教育教学活动,再通过自己的反思或与他人的共同反思适当调整活动设计,或自己在设计活动的某一环节遇到困惑时请大家共同想办法解决,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集体备课。然后,教研组成员随堂观摩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让自己随着执教老师的活动过程,分别站在自己和别人的角度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如何教?这就是听课。
  教育活动结束后,执教老师就自己设计活动的思路和活动过程中的感受、活动过程的实际效果以及活动后的反思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自评,接着听课人员从各自的视角对执教老师的活动设计、活动过程及效果等发表自己的评价和感受,提出问题并指出需要修改和调整的内容,这就是互评。最后执教老师针对大家的发言再给出必要的回答和解释。如此不断反复,使对话和交流不断推进。
  互评是课例诊断的重要环节,也常常是亮点产生之处。每位教师都在梳理和咀嚼着自己对课例的认识,或从自己的经验、观点出发对该课例的某一方面进行评价,如师幼互动、材料投放、课堂提问等,或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就某一环节的教育行为对幼儿发展的意义作出评价,或对某一环节怎样改进以更充分体现幼教新理念、更符合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进行交流。我们把这听课―说课―评课―议课的过程形象地称为“诊断”和“开处方”的过程。教研人员不是只评述执课教师的优缺点,而是从多角度剖析课例。在这一过程中,大家不同的理念和思维方式都能相互补充,或发生激烈碰撞,或相互取长补短,远远胜过“单枪匹马”的备课。
  我们的教研目的是提高常态下教育活动的有效性而不是“作秀”,所以常听到很多老师说:“如果让我再上一次,我肯定会很成功。”我想这“成功”二字里,包含着多种因素:孩子的成长、老师的成长、同事的成长等。如果老师们自觉地把每次的所获所悟都运用到自己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就提高了常态下的教育质量。
  下面是我们做园本资源开发时的一个课题:怎样利用大蒜这一自然资源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研讨中,我们特别侧重两个目标:一个侧重于艺术,一个侧重于科学。侧重于艺术的教育活动目标定位在“让幼儿在了解大蒜、热爱家乡的同时,利用大蒜进行艺术创作”。通过活动实践,我们发现:由于孩子对大蒜并不十分了解,他们的艺术创作只限于蒜头娃娃和蒜瓣工艺品,并未充分发挥大蒜的作用。于是,我们根据大蒜易种植、易管理、易发芽的特点,把“神奇的大蒜”作为艺术目标的要点,充分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皮亚杰认为:儿童学习的途径应具有生活性,更多的是在生活或类似的生活环境中学习。我们每个家庭都吃蒜泥,孩子也见过家人捣蒜泥,于是我们挖掘生活中这一资源,利用孩子爱动、爱模仿、爱探索的特点,把侧重于科学活动的目标定位在:通过活动,进一步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并体验捣蒜泥的快乐。同时让幼儿了解部分蒜制品及其功用。后来我们发现:幼儿通过直接与材料互动获取了直接经验,丰富了知识结构,同时借助多媒体手段了解到更多的大蒜制品,如:大蒜胶囊、大蒜精油、大蒜洗发水、大蒜饲料……
  
  二、诊断生活案例,优化教育行为
  
  幼儿园是特殊的教育机构,提倡的是保教并重,“保育”因而也格外重要。下面从生活的角度谈谈我们的教研。
  开学伊始,为了给孩子们创设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们针对“墙面布置”进行了研讨。经过研讨,我们以“互动墙饰”为中心,创设了“我搜集”“我去过”“我知道”“我爱看”“我喜欢”等几个墙面。“我搜集”,目的是发现幼儿兴趣点,让幼儿和家长一起通过多种手段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从而来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如:9月份根据科学内容制定的搜集主题是“昆虫大家庭”;10月份根据社会内容制定的主题是“祖国妈妈特有的”;11月份的主题是“秋天开的花――菊花”。通过搜集活动,在拓展幼儿视野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积极的学习态度。每次更换墙饰内容,孩子们都非常兴奋。
  对幼儿的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因而,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智慧和教育行为都有促进作用。
  举个例子:一次课间,几个男孩子在教室里疯跑,不一会儿婧婧就被笑笑撞倒在地,哭了起来。笑笑急忙蹲在她身旁给她说什么,一个孩子跑到老师那里告状:“老师,婧婧哭了。”老师急忙走过去,对蹲在一旁的笑笑说:“说过多少次了,不让在教室里跑,看看,撞翻了吧。”笑笑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老师说:“行了,以后别在教室里疯跑了。”然后对大家说:“回座位上,安静!”
  这是幼儿园里极其寻常的画面。一般情况下,教师都像案例中的教师一样,做简单处理了之。但这样的处理合适吗?经过研讨,大家提出了以下改进策略:下课后给幼儿自由活动的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提醒那些爱动的孩子注意自己的安全,还要注意同伴的安全;即便是发生了类似案例中的事件,教师也要做个有耐心的人,利用这个时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准备一些材料,让幼儿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
  (本栏责编 辛 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724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