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习得综合论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周 杰

  摘 要: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施,口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日趋凸显,学生英语口语的学习和提高成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教学的五个主要因素(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组织者、教学过程及教学环境)着手,分析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综合论述了语言习得理论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积极意义,从而鼓励教师不断地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推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 综合论 语言习得理论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启示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全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为此,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于2007年推出修订版,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和社会交往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它标志着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目标实现了从传统以阅读能力培养为主向以听说能力培养为主,全面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方向性变革。2004年2月,全国180所院校率先进行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验。2009年9月,笔者所在的学校构建了读写译大班授课(平均每周三课时)+视听说大班授课(平均每周一课时)+口语小班授课(每周二课时)的教学平台,继而将口语课设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对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就从习得者的语言环境、习得过程和习得者的语言输入等侧面对二语习得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有:克拉申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Krashen’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 Learning)、中介语理论(InterLanguage Theory)、元认知理论(Metacognition Theory)、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等。
  笔者在执教过程中不断总结和探索,认为这些科学的语言习得理论有助于教师解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高其质量和效果。
  
  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过程是学习者积极参与,通过对所获得的语言输入进行存储、整理,并加以利用的过程。而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则是辅助学习者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实现其语言习得的过程。因此,笔者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相关的语言习得理论,从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组织者、教学过程和教学环境这五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及有效的应对策略。这将对促进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减少障碍,因材施教。
  就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对象而言,同一个班的学生由于在智力、初高中教育背景、学习方法的策略的不同,而造成了很大差异。口语教学的效果直接与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相关。因此,笔者结合语言习得理论分析如下的实际教学中学生自身存在的普遍问题。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机不正确。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1985)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情感因素(如学习动机、对第二语言的态度、学习者的自信心和情绪等)对语言输入有着过滤的作用,从而制约着学习者接收输入的多少。Krashen指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Gardner和Lambert通过20多年的研究,最后将学习动机分为两种:“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前者是指学习者不仅要成为目标与语言社团的成员,还准备接受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期望参与或融入该社团的社会生活,而后者是指学习者因为某种目的学习某种语言。Lambert认为前一种学习动机所取得的效果远比后一种好。就我国多数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的目的多数是为了通过考试或为了获取证书及奖励。而一旦考试结束,证书到手或奖励取消,他们强烈的动机就会随之消退。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大意义,激励他们顺应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社会一体化的大好形势,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并且将学习态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2.学生普遍口语基础薄弱,水平参差不齐。这些差别体现在:(1)来自城市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的学生基础好;(2)学文科学生的口语普遍要比学理科学生的口语好;(3)女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普遍优于男生;(4)性格外向的学生普遍比性格内向的学生更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维果茨基在20世纪初创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te Development,简称ZPD)认为,在儿童发展的某个阶段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的差异,它描述了儿童智力可能达到和可能发展的水平。其实质是儿童在其发展现阶段还不能独立解决问题却能借助于成人或具有相关知识的同龄人的指导与合作二学会解决问题(魏红华、祖林,2008)。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要求他们仔细聆听他人的意见,这样不同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学生互相补充、互相学习,从而可以缩小因学生自身水平参差不齐而产生的差距,推动教学进程。此外,学生的性格特点会影响其课堂参与的多少。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进行感知,对其区别对待。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点名的方式让学生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增强其自信心。对于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慢语速,适当降低任务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那些性格外向且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临时的教学任务给他们。总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3.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时存在心理障碍。Krashen(1985)提出的情感过滤假说认为,语言焦虑与语言习得成反比。焦虑越多,习得越少;焦虑越少,习得越多(成艳萍、何奇光、韩晓立,2007)。教师的课堂情绪、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都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情感障碍。因此,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千万不要将个人情绪带进课堂;教师在口语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同等的机会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进行交际活动时,教师应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活动应由易而难,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要让学生意识自身的重要感,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接纳;教师要让学生意识自身的成就感,不断支持和鼓励学生;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幽默的语言、轻松的话题和和蔼可亲的教态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吸引力和理解程度,缓解学生紧张焦虑情绪,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语言学习氛围。此外,教师还要组织、引导、关心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消除师生间的隔阂。
  4.学生在进行英语口语交流时存在文化障碍。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The Acculturation Model)中表明,文化适应程度的高低可以控制学习者接触目的语的多少,二语学习者对第二文化有社会和心理距离,他们的文化适应受阻,因而难以接受更多的语言输入。文化理解是国家间交往的桥梁,没有自身及彼此的文化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实现国际间及不同文化间的顺畅交流;没有对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正确理解,英语学习者就不可能真正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孙磊民,2007)。教师应该多方位地加强文化教学,遵循“相关、实用、渐进、适度“原则,充分利用教材介绍相关英美国家交际文化知识和语用背景,使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乃至风土人情。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圣经故事、成语典故、英语谚语、俚语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去了解不同文化和背景知识,并进行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目的语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异同,以及异同之渊源和生成的原因。

  5.学生缺乏语言习得的主动性。中介语理论假设中介语的起点是学习者的母语,然后随着目的语知识的不断摄入,中介语逐步向目的语靠拢。因而二语习得过程就是一种以目的与为标准的不断调整和重组的过程。这要求学习者不断地、有意识地从各个角度,通过自己的实践,对自己作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和证实。因此,教师也应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各种语言习得相关活动中来。
  (二)增强教学材料多功能性和多样性。
  当前,我国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教材还不够充足。有些教师主张不使用固定教材,而是收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练习,这样教师难免会信口开河。而另外一些教师照本宣科,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能力。因此,如何选取合适的教学材料成为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关键。
  1.口语课堂输入的材料应内容新颖、题材广泛难度适中。目前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普遍侧重于语法、词汇、句型的输入,但这种输入枯燥无味且可理解性差。根据Krashen(1981)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语言学习者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接触到合适的大量的而且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来习得第二语言。最佳的语言输入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可理解性、既有趣又关联性、非语法程序安排和足够的输入量。“可理解性”尤为重要,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难度应该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这样学习者才能逐渐悟出其有意义的语言输入,从而“习得”语言。“既有趣又关联性”是指输入的语言应当能够吸引学习者且与学习者相关。这样学习者就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轻松地习得语言。“非语法程序安排”是说按语法程序安排的教学行为是不足的也是不必要的,语言习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有足够的可理解性输入。“足够的输入量”即给学习者提供足够多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选择的口语材料应满足以下多功能要求:(1)口语材料内容要略高于学生实际水平,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所学内容。(2)口语材料的选择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3)口语课内容的输入必须有足够的数量。这要求教师在课下要积极敬业,充分准备。
  2.口语课堂输入的材料应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教师可以借鉴这些形式,例如读写教材、视听说教材、四六级听力资料、教师课堂用语、英文电影、英语演讲赛视频、英文歌曲、英语读物、英文图片、各国风土人情介绍、日常交际常用句型、英文绕口令、俚语等。
  (三)转变观念,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开展教学。
  1.教学组织者――教师在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担当什么角色呢?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大多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语法教学,“满堂灌”、“填鸭式”,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其主动性,学习效果不理想。改变这一模式势在必行。
  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借助“情境”、“协作”、“会话”、“意义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进行新旧经验间的相互作用。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认知工具(王素丹,2008)。基于这一理论,大学英语教师要切实转变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既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又注重培养语言语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的作用是多元化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给他们以帮助;教师是策划者,对课堂进行细致、周密的策划;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协助解决各种问题;教师还是交际者,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
  2.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包括,以学生的需求和意愿出发;了解学生的社会心理;培养学生的口语学习策略;重视学习者的情感因素(Tarone,Elaine & George Yule,1989)。美国心理发展学家J.H.Flavell(弗拉维尔)提出的元认知理论(Meta-cognition Theory)认为,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其实质就是,元认知应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调节。根据这一理论,笔者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和承担者,要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并随时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提高学生的交际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参与交际活动的积极性。
  由此可见,在“以学生为中心”被提倡的今天,教师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和灌输者,更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者、指导者、参与者、口语活动的监督者、控制者和评判者。新世纪的大学英语教学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迫切要求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如具备踏实的敬业精神、精深的专业知识、灵活的教学技巧等),积极进行教研教改和科研创新。
  (四)重视过程组织,提高输入的多样性和评价体系的完整性。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学开展的顺利与否直接与教学效果的好坏密切相关。
  1.在我国,语言习得过程中理论和实际有一定差异,因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侧重。Krashen(1981)提出了一整套第二语言习得模式。该模式以五个假说为基础: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语言输入假说、情感过滤假说、自然顺序假说和监察假说。他把这五项假说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表示为:语言输入→情感过滤→语言习得机制→语言能力的输出→语言输出。而由于我国的英语教学缺少语言的“自然习得环境”,多数学生的语言习得通常遵循“输入→吸收→输出→习得”的顺序。因此,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让学生置身于可理解性输入的学习环境中,获得那部分短时记忆存入大脑中的输入(称为“吸收”),促进语言习得。
  2.课堂活动模式单一,教学效果甚微。
  (1)分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教师死搬教材,教法单一,激发不起学生兴趣,影响教学效果。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的合作学习理论(Cooperative Learning)是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策略体系。它以研究和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学生合作为基本功,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是一种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王萍、姜玲,2009)。这种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入大学英语口语课堂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口语合作组学习流于形式,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真正的合作与交流已成为普遍问题。Cuseo(1992)提出,有目的地组成小组、明确小组任务和个人责任、促使组内成员相互交往和依靠、注重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发挥指导者的支持作用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因此,教师在开展分组教学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个性发展,与他们真诚相待,并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②教师应指导学生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即每组的整体成员构成差异不大,但小组内各有不同)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成员分别负责某项任务,同时又相互帮助和协作,共同实现其学习目标。③教师应布置合适的口语合作学习任务,既符合专业特殊性,又具有多层次性。例如口语讨论最好是设置学习者乐于参与的话题,如新闻时事、社会热点、日常生活题材等。另外,对于每个学期的任务设计在形式和内容上应呈梯度,不断增加其难度,以保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④合作学习采取“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模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教师除了采用分班或按学生不同情况分组教学外,还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作个别指导。只有教师整体讲授、分组活动和个别指导三者充分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活动的多样化。根据Swain(1995)提出的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出假说(Output Hypothesis),他认为学习者必须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的语的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输出在语言习得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迫使学习者注意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并推动学习者提高和扩大语法知识。由此,教师应因人施教、因材施教,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励学生,如全班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指导。教师还可以采用不同的课堂活动方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文复述与对话练习、短剧表演、看图说话、故事接龙、电影模仿、专题讨论、语言游戏、智力竞赛、新闻报道、人物采访、演讲与辩论等。
  3.口语测试评价体系不完整,给大学英语口语教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重视并积极建构多元口语评价体系。口语评价要引入形成性评估体系(包括学生自我评估、学生相互间的评估、教师对学生的评估、教务部门对学生的评估等),重视语言实际交际能力,关注口语习得的过程和学习者的个性化,创建多元化的评价标准,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来不断提高口语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应特别注重利用反馈控制教学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一是在对正确的积极肯定,以起到强化和鼓励作用;二是对出色的或有创造性的要重点表扬,以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三是对错的要及时纠正,要善于引导学生认识自己错在哪里,不宜简单地否定;四是对不完整的要加以补充。学生回答中一部分意见是正确的,就先肯定正确的那一部分,对不正确的或没有回答出的部分再让其他学生补充。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交际时出现的错误应在肯定其表现的同时恰如其分地给予指正。
  (五)加强语言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英语氛围。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的观点,学习者在一定的言语交际环境中通过意义的构建来习得语言。这样言语交际环境与意义建构密切相关。这里的言语环境既包括课堂语言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又包括社会英语语言环境。
  1.传统的语法教学几乎将英语置于中文的环境中,很难让学生习得第二语言。Krashen在习得―学得假设(Acquisition-Learning hypothesis)中指出习得比学得更为重要。所以英语教师要想方设法(如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展示等)帮助学生营造一个较真实的英语环境来尽可能多地习得语言,并让学生根据该环境模仿本族语者,达到交际自如的能力。
  2.缺乏良好的学习英语的校园环境。学生离开英语课堂就很少接触或使用英语。环境理论的最显著代表之一就是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指出,决定语言习得环境好坏的社会因素有很多,有良好的语言环境,也有不良的语言环境。他认为文化适应程度的高低决定了语言两个方向发展。教师应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在课外营造良好的校园英语学习环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如可举行多种活动,如英语角、英语聊天室、英语晚会、英语导游、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曲比赛、英语话剧比赛等。此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开放式的情景教学,在诸如草坪、广场等场所进行实际化的听说训练。
  3.建设良好的社会英语语言环境。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对外交流日益扩大,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各级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与国家和民间的各种交流活动(如英语文化艺术节等)来吸引广大英语爱好者;还应采取积极的鼓励政策激励大家学习英语,逐步掀起全民学英语的热潮。
  
  三、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是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为每位英语教师,不仅要继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精髓,还要加大学习和研究科学的语言习得理论,并及时、恰当地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质量,不断地培养出合格的新世纪复合型人才,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Krashen,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3]魏红华,祖林.“最近发展区理论”导下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188-190.
  [4]成艳萍,何奇光,韩晓立.英语课堂焦虑对大学生口语表达的影响[J].语言研究与教学,2007,(1).
  [5]孙磊民.大学英语口语教学总的文化导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143-146.
  [6]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Pergamon Press,1981.
  [7]王素丹.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大学英语口语教学[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5).
  [8]Tarone,Elaine & George Yule.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9]王萍,姜玲.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理论的应用[M].英语教学,2009,(7):147-153.
  [10]Cruseo,J.Collaborative &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A proposed taxonomy[J].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llege Teaching,199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785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