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德育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梅 艳

  摘要: 本文作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抓起: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渗透 德育
  
  新大纲指出:“德育是小学数学必须完成的一件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我们每个教师应把德育跟知识、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突出数学教学的教育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课堂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因此,数学教学中也可以无时无刻都渗透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应该渗透在每一堂课中,那么怎样在数学课堂中恰到好处地进行思想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小学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的、形象生动的图画和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应将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材中有许多的数学史料或插图,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对数学研究的突出贡献,如:“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会计算土地面积”“我国在2000多年前用算筹记数”“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大约在2000年前,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数》中的方田章就论述了平面图形面积的算法。”“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7位小数的人”。这样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能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另外,教材中还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如十一册百分数应用题里有计算台湾岛的面积比海南岛大百分之几的题,当学生读题和计算出结果后,教师可联系这两大岛屿的面积,使学生由衷地感叹“祖国的河山是多么壮丽”。又如,在教学第十二册《统计的初步知识》一节时,教师可举一些工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数据,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以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在教学折线统计图的例题时,在学生回答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后,再让学生回答为什么增长得快,进而知道工厂的进步与工人的知识分不开,以此产生学好各门功课的紧迫感。
  
  二、在教学过程中融德育教育于数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强化德育情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使数学德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同时可以使数学德育实践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的原理和方法,转化成学生的一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例如,对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拼拼摆摆,动脑思考,顺其自然地推导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从中领悟出“实践出真知”的观点。再如,对于教学中具有正、反关系的数和具有正、逆运算的公式,我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对立统一和联系、转化的观点,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教师还可以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不同的算式、图形、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可使学生从中发现规律,进行比较。教师应一方面使学生有比较,有鉴别,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悟出事物发展变化的原理。数学学科渗透德育,不光以教材为基础,还要适当配合学校的德育活动,使之相得益彰。
  
  三、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有趣的数学课外活动,在提高能力中受到德育教育。
  
  在课内,教师不仅应寓德育教育于数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占有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我组织了一次“我是小小统计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让学生到菜市场去了解每个店铺所用塑料带的情况,把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学生不仅智力得到了发展,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环保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总之,德育教学与数学教学,两者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思想与精神要融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拥有一双睿智的眼睛、思维敏捷的应变能力、优良的课堂教育机智,及时捕捉好的素材,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点点滴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逐步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使思想与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心田,最终积淀成良好的品质,达到“润物无声”的最佳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