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子英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的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营造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那么什么是“主动学习”呢?主动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立性特征的总和,是从事创造性学习活动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
  下面,笔者就自己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过程中的实践,结合数学新教材,以及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小学生身上,这种需要尤其强烈。”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非常注重创设和谐民主和师生关系。在课堂上,教师一句亲切的话语,一个赞美的语句,一个欣赏的眼神,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教师在这种宽松的氛围中进行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感到非常轻松。那么,如何创设民主气氛呢?
  笔者认为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主动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的关系。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有亲近感。教师除了要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以此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最后,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位学生。在学生有错时,教师不应过于批评指责,而应该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和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在关心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改进课堂教学,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教师要努力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精心设计好教学预案,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下手,把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推动个体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主动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教学,以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兴趣的引领下探求新知。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笔者这样设计: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笔者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学生都难住了,有的学生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笔者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就在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自然而然地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
  2.为学生体验成功创设条件。
  心理实验证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再一次追求成功和胜利的信念与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予以成功的期待,更要创设促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因为教师对学生的期待具有很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能激起学生的潜在力量,激发其向上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教师要讲究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精心设计练习,布置分层作业。另外,教师还要及时展示成功,让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的机会,营造享受成功的情境。
  
  三、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小学生的特点是有求知欲望,但学习不刻苦,听课时间不能持久、爱动、精力不够集中。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教师在讲课时,要善于用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直观的演示、形象的画图、启发性的提问、变化多样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数学教学要彻底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倾向,使教学本身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懂得如何学习数学;使学生在概念、法则、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培养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笔者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会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这时,笔者出示一组数:13、23、26、29、49、46……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12、15、36、39、42、45……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通过猜想揭示矛盾,造成学生认知不平衡,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最终,学生不仅掌握了3的倍数的特征,而且学会了比较、归纳等探究的方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习能力
  
  要想使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使他们有效地把耳、目、脑、口充分利用起来。教师应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独立学、思、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喜欢学习、主动学习。
  1.会听。
  教师要让学生听讲时边听边记,抓住重点。学生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什么问题。为了训练学生听的能力,教师可以尝试如下去做:口算题由教师口述,学生直接写出得数来;教师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写出算式,并适当提问。
  2.会看。
  其主要是培养的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凡是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己想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只是适当点拨,在教学中仅提供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材料。观察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由教师带领学生观察,给学生观察提纲提示,使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作出判断。
  3.会想。
  学生首先要肯想。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筋去想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肯动脑筋去想问题。这除了靠教师的启发外,还要靠“促”,促使他们动脑子,使学生每个人都对老师的问题去动脑想。
  4.会说。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多说,促进学生多想。学生要会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认真听、仔细看。只要抓住了会说就能促进其它“三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数学知识是枯燥乏味的,但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寓枯燥的知识于甜蜜的外衣,学生还是会非常喜欢地去学习的。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10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