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吴雪芳

  摘要: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该重点研究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使信息技术课跟上课改的脚步。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授课模式
  
  当今社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现代教育技术只有不断发展,才能适应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努力改变旧的授课模式,以期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结合多年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经验,谈谈一些看法。
  
  一、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分组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很多,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方法是根据课的内容来选择的,比如,我在上《报刊类文本信息的加工和表达》这节课时采用了任务驱动、分组教学等方法。这节课主要是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电子板报,而制作板报关键是选择主题、板报的编排。我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中学梦之旅》的电子报刊,让学生交流讨论主题、风格、特点等。学生在看到漂亮的电子报刊后,都很惊奇。在学生的惊奇声中,我引出了制作电子板报的软件――Word,这样调动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然后我向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任务需求,并采用了分组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又分若干个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完成制作。分组教学的好处在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学优生可以帮助学困生。在作品创作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比如网络、报纸等。同时,我积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共同创作出新的作品,学生在作品的创造中得到了知识的升华与提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我在整个过程中主要起解惑、组织课堂的指导作用。在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审美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综合应用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教学内容适应新课程的特点
  
  我校从2008年开始使用新教材,新旧教材的差别在于内容的选择上。旧教材大多是一些软件的介绍,如软件的界面、软件的使用、软件的功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教会学生认识软件界面、正确使用软件等。其实,这些软件很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已熟练掌握,现在再来讲不过是重复,很多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要么不听课,要么玩游戏,很难学到新的知识。现在的新教材内容十分广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实践、创作。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例如:我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教学软件、给学生介绍一些计算机知识等。另外,我还经常制作一些课件来丰富教学。这些教学软件和课件融入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等多媒体元素,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操作水平。绝大多数人需要的是学会怎样使用电脑,而不是电脑的理论知识。因此,我在教学中理论部分讲得少,实践部分讲得多。而且,在授课与上机的时间安排上,我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上课多是在机房中完成的,这样就由以往的知识传播者,变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向导。
  
  三、巧设教学环节,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前提。有了兴趣,学生才能唤起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探求未知领域。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实景教学。教师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注重实践操作、反馈指导。对信息技术课操作部分,教师也可用多媒体控制台操作演示,边讲解边操作,这样师生教与学都会变得相对容易,既能减少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提高课堂效率,又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能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能给学生一种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教学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可采用师评、自评、互评等。如:学生利用FrontPage进行作品创作时,教师要规定出主题内容,并将要求及标准告诉学生。在学生完成作品后,教师要针对学生作品进行评议,不仅教师评价,学生也要参与评价。这种做法,不仅能体现学生间的团结协作的精神,而且能培养学生创新探索的能力。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必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创设适合于学生学习探索的教学环境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上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国家、学校、家长、学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长业务素养,努力遵循教育规律,创造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有时代竞争力的建设性人才。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382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