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古代典章制度的变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一、命题趋向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史中的主干知识。近几年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中,人才选拔制度、土地制度、赋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已多次和多角度考过。从题型上看,主要是选择题和问答题,也有少数材料解析题。从近年高考试题看考查趋向:第一,从内容上看,除传统的知识外,还应注意新教材在古代典章制度建设方面新增(完善)的内容,如监察方面(监察制度、监察机构、监察官职等)。第二,从题型上看,重点仍是选择题,特别是组合型选择题,另外也应注意简述题和材料式的问答题。第三,从命题的角度看主要是考查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及其特点、历史作用,重点是考查再认知历史知识的能力。第四,从热点知识考查的角度看,在政治制度方面主要是结合我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考查古代的监察制度、用人制度、地方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从中得出经验教训;结合区域历史发展考查中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地方行政机构)和边疆少数民族的制度建设(如猛安谋克制和八旗制度);对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执政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可能延伸到政治制度史中;把土地赋税制度的变革同今天的税费改革联系起来,进一步认识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对“以德治国”、“执政为民”等现实中的重要问题的考查也有可能延伸到典章制度史中去。
  
  二、误区诊治
  考生解答本专题考题失分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知识不过关,对主干知识记不清、记不准,将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内容混淆,张冠李戴。②思维上不会横向拓展,即对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制定的原因、目的、影响等知识不会恰当地应用到解题过程中去。③不会归纳、比较,即不能从具体的典章制度内容归纳出其特点,不能将两个或多个制度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从而影响到考试时的正误判断。
  
  三、应对策略
  1.注意抓点、线、面。抓住重要制度这个“点”,以“点”连“线”,即各类制度的沿革变化;拓展知识“点”和知识“线”从而形成知识“面”,要分析理解这些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影响。
  2.要将各类制度多归纳、比较、串联,要注意对不同类型和不同时期的典章制度的特征进行归纳、比较。
  3.要与当今的一些社会热点联系思考,拓展思维。
  
  四、考点揭示
  1.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①战国萌芽,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秦朝创立,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皇权至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③西汉巩固,汉承秦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隋唐完善,实行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⑤北宋加强,削夺朝中大将兵权,削弱和分解地方军政财权。⑥元朝新发展,实行行省制度。⑦明清极端强化,明朝废丞相、设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地方设三司,八股取士;清朝设置军机处。
  (2)其他重要社会制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编户制度、府兵制、募兵制、察举制、刺史制、科举制、保甲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金瓶掣签制度、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
  2.中国古代的重要土地赋税制度
  (1)土地制度:①西周的井田制;②战国时商鞅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③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隋朝和唐朝前期沿用。④清初实行“更名田”。
  (2)赋税制度:①夏、商、周时期的贡赋制。②春秋后期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③西汉实行的编户制度。④隋和唐前期的租庸调制。⑤唐朝后期的两税法。⑥北宋王安石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⑦明朝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⑧清朝实行“摊丁入亩”,统一征收“地丁银”。
  3.相关的社会热点包括:(1)与当今社会改革相联系的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用人制度、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2)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相关的巩固统一的制度建设,即影响少数民族发展的制度,如府兵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度、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等。
  五、考点例析
  例1 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
  A.方田均税B.均田
  C.租庸调D.两税法
  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府兵制下士兵的武器、粮食都由士兵自备,这主要是由均田制下府兵分得的土地来保证,与租庸调制只是存在一个间接的关系,所以应选B项;A、D两项易排除。
  例2 中国古代地方官制的演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回答(1)~(4)题。
  (1)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2)汉武帝为加强对地方官僚的监察、控制而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察举制B.设置刺史
  C.取消封国D.创设御史大夫
  (3)北宋削夺地方财政权的措施是()
  A.派文臣做知州B.各州设通判
  C.设立转运使D.设立布政使
  (4)行省制度最早设立于()
  A.宋朝B.元朝
  C.明朝D.清朝
  分析:这是一组典型的文综试题中的主题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要求平时对一些小专题知识多归纳,多类比,注意对同类知识多加区分辨析。第(1)题:秦朝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2)A是汉朝的选官制度;C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是秦朝时,御史大夫为中央设置的长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3)知州是北宋中央派到地方的行政长官,北宋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布政使是明朝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的长官。(4)本题考查的是识记能力。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一直影响到今天。答案:(1)A;(2)B;(3)C;(4)B。
  例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宋太祖)一日召赵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争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此无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
  材料三: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材料四: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 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回答: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宋初期统治者制定了什么治国方略,并分析其背景和利弊。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根据材料把握所述问题核心――宋建立后采取措施解决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二要联系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前因后果。
  答案:①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
  ②背景:前代藩镇割据,君弱臣强,导致社会动乱。
  ③利弊:保持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机构重叠,财政拮据,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连连失利。
  例4 东晋南朝、隋唐、明清时期选官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分析:此题是一道纵向归纳分析题。审读题目,其求答项有三:一是回答题目限定的三个时期选官制度有什么变化,即这三个时期选官制度的特点。二是回答发生变化的原因,即由东晋南朝到隋唐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由隋唐到明清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三是回答选官制度变化的历史影响,且应注意这种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
  答案:东晋南朝士族依靠家世门第,世代把持重要官职;隋唐实行科举制;明清规定科举考试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以八股取士。东晋南朝士族腐朽衰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隋唐时期庶族地主兴起,通过科举选官扩大统治基础,打破士族垄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文化教育发展;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实行文化专制,引导读书入埋头攻读经书,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8860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