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论《雪国》意境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蒋广平

  摘要:《雪国》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标志着川端康成的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峰,本文试从意境角度阐述了《雪国》表现出来的哀与美相交融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雪国》 语言 哀与美
  
  《雪国》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的代表作,标志着川端康成的艺术技巧达到了高峰。笔者试从其意境角度分析《雪国》所呈现出的哀与美相交融的意境美。
  《雪国》的总体基调是淡雅的、幽玄的,翻开它就犹如在品一杯清淡的茶。《雪国》的意境美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一、无常之感
  
  无常才美,美即无常。飞花落叶是美的,它们的美就在于凋零。樱花盛开时的绚烂固然美丽,但樱花凋零时的萧瑟则更容易让人心动。这是一种对生命无常的咏叹。出于佛教的无常观因而否定现实幸福的日本虚无主义长久地作为日本人的人生观的底层而被流传,川端康成秉承了日本传统文化中佛教的无常观,同时也接受了佛教禅宗对“虚无”的顿悟。他认为人生短暂虚幻,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相信生死轮回等,其实质是一种富有样机、充满思辨色彩的生命哲学顿悟。《雪国》通篇浸透着一种无常感,人生是无常的,命运是不可捉摸的,生活是无奈的。爱是徒劳的,付出也是徒劳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徒劳的,没有意义的,充满着人生的颓废与无常感。
  
  二、物哀
  
  所谓物哀,其内涵大致可这么理解,即感物兴叹,哀婉悲伤,这是日本传统美的重要体现之一。日本传统古典美学奠基之作《源氏物语》奠定了日本传统美的风格。川端康成对日本的传统美作过许多论述和思考,他说:“《源氏物语》已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世界。”他还说:“一千多年前的平安朝文化是日本美的源流;从和歌集《古今集》到《源氏物语》,《枕草子》等作品则构成了日本的美学传统。”《我在美丽的日本》、《美的存在与发现》和《日本文学之美》这三篇优美的文章,则可以集中反映川端康成对日本传统美的理念。
  有人认为《雪国》里还体现了所谓的“江户情调”,“就是江户时代本居宜长所宣扬的‘人命即天理’,‘不必从圣人之道’而‘自躬享乐’的精神混合”。这和我们中国所说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有相似、相通之处,所以我认为,不妨也可把它放在物哀这一大类,名称虽不一样,但精神实质有很多的相通之处。
  
  三、余情美
  
  所谓日本传统美学,它的基本精神是幽情,认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寂寞――也就是一切不能如意的事,才是使人感受最深的”。这种“幽情美”也叫“余情美”,是“哀与艳的结合,将哀余情化,以求余情的艳”,外表华丽而内在深玄,可以达到一种既悲且美,既美且悲的意境。川端康成在《雪国》中继承和发展了日本文学这种“余情美”的传统,特别强调美是属于心灵的力量。川端康成的“余情美”在《雪国》中同时体现在人物塑造和景物描写等方面。
  比如,无论是驹子还是叶子,她们的身上都始终笼罩着一层真实而感人的哀愁,带有低低的哀伤和咏叹。同时,季节的转换、草木的盛衰又常带给人们心灵的触动,如远方“那边的白雪,早已被黑暗吞噬了”的自然状态,立马又给人以一种冷寂、凄凉之感,而且暗示和象征了岛村与驹子的不祥未来,对情节的发展做了有力的铺垫。再譬如镜中的映像,暗示和象征着人生的虚幻;“秋虫之死,暗示人生的无常;绯红的面颊,朱红的嘴唇,火红的枫叶,象征驹子的热情”等,这些景像的内涵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外延深化了。
  川端康成在《雪国》的艺术创作上显示出哀与美相交融的总体倾向不是偶然的。这多少与他的成长经历、恋爱经历和时代背景以及个人所受的教育有所关联。
  首先,川端康成的童年非常不幸,他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时祖父亡,亲人一个个地相继离开人世,使他成为一个参加葬礼的名人。所以可以说川端康成的整个童年是在一遍遍地遭受生死离别的痛苦中度过的,并且非常孤独。这种特殊的人生经历所形成的死亡和孤寂意识无疑在他的心灵深处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其次,川端康成在爱情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多次恋爱失意,特别是未婚妻伊藤初代主动出走解除婚姻一事对川端康成的打击和影响尤其大。他不仅感受到爱情的波折,更感受到了爱情幻灭的痛苦。
  再次,《雪国》定稿于1947年,当时日本作为战败国,整个国家都沉浸在亡国奴的悲哀里。对心思敏感细腻的川端康成来说,自然也有独特和深刻的体会。
  最后,川端康成接受过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教育,又深受日本传统美学影响,并因家庭等关系对佛教也很信仰。
  所有这些都对川端康成产生了影响,并潜移默化地投射在他的作品里。川端康成笔下的《雪国》唯美至极,抒情色彩非常浓郁,作者始终保持这凄美、哀怨、抒情的笔调慢慢讲述。在这里,有人性的美,也有人性的堕落与彷徨;有浅回低吟,也有虚幻哀愁。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1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