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情绪对小学儿童身心健康的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情绪,是十分多样的。人们常见的“喜、怒、哀、欲、爱、悲、惧”等七情,大体上概括了情绪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十分密切。积极的情绪变化,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而消极的情绪变化,则有害于人的身心健康。
  对于小学儿童来说,则情绪的变化更为剧烈,情绪状态也极不稳定。情绪变化往往对学习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良好的心情,会使儿童记忆快速准确,思维开阔敏捷;反之,消极的情绪状态和不良的心情,则使儿童记忆迟滞,思路阻塞。长此以往,不仅使儿童的智力得不到发展,还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
  笔者通过仔细观察、调查和分析,了解到影响小学生情绪变化的诱因是多方面的:在家里,有的儿童父母离异,父母再婚后家庭没有温暖;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当,粗暴打骂,强迫压服;有的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而爷爷奶奶却溺爱、娇惯孩子,放任自流,等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小学生心理行为异常。在学校里,有的学生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与其他同学不能友好相处,致使心理压抑,精神紧张,产生孤独和离群的心理;有的学习成绩不好,产生自卑和恐惧,甚至逃学的心理;有的老师教育方法不当,师生感情对立;有的因作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等。在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行为,也在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影响着学生的情绪。
  对于刚刚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还有一个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问题。一旦儿童在某些方面出现不适应,就会导致种种心理障碍,表现为情绪异常,如焦虑、孤独、寡欢、恐惧等,哭闹着不愿意上学。
  上述种种因素造成儿童情绪的变化,往往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在求知、听讲、说话、阅读、写字和计算能力等方面产生困难,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与此同时,在思想品德方面,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大喊大叫、大哭大闹、不遵守纪律、不服从领导、打架骂人、欺侮弱小,甚至有冲动的攻击行为等。这些情绪问题,男生多于女生,必须及时调适和矫正。
  笔者认为,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情绪,排除不良情绪,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状态,对一切充满信心和希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要切实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进行好情绪辅导
  学校领导、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校医(或心理儿童医生)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情绪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个性和性格、情感和要求,要学会控制自己,既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也不能完全受情绪的支配,要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合理地宣泄自己的情绪。与此同时,还要学会了解他人,接纳他人,和同学和谐相处,保持良好的心境,既不要伤害自身,也不能伤害他人,即使遇到挫折和不幸,也要热爱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班主任应根据本班同学的具体情况,多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鼓励学生保持良好情绪,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二、辅导低年级儿童尽快改变角色,以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1)适应学习环境的改变,即由幼儿园的以游戏为主导的活动“玩中学”,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导的活动“学中玩”,把学习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结合起来。
  (2)适应人际关系转变,即由单纯的幼儿之间的人际关系转变为与学校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逐渐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尊敬师长,共享集体荣誉,增强对班集体和学校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3)适应自我角色的改变,即由一个无知无识的幼儿,转变为一名求知求识的小学生。要树立自我形象,争取在思想品德上成为好学生,在学习成绩上成为优秀生,在值日洒扫等劳动中成为积极分子,在文体活动中成为积极参与者,在适应的过程中,逐渐树立自我形象,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并学会控制自己。
  三、做好社交辅导
  让学生懂得一些正常社会交往的准则,如懂礼仪、信守诺言、尊敬他人等。要帮助学生克服社交的困难,如害羞、紧张,使学生成为情绪愉快、精神饱满、人际关系协调、行为举止受欢迎的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和谐发展。
  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师爱的功能,认真做好爱护和发展学生本身的一切积极因素,抑制消极不良因素。师生之间要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绝不能无端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就像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教师对学生的自尊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对那些缺少天赋,生理上有某些缺陷或学习成绩差,或犯了错误的同学,要关心和同情。用同情唤醒儿童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和挫折感,排除他们烦恼和悲伤的情绪,用热情和温暖去鼓励学生学习和生活。同时,教师也要严格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乐学、爱学,对学习充满信心。
  五、做好家访工作
  作为教师,教育学生就要深入了解学生,研究学生。通过经常性的家访,以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教育情况,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以及学生的校外交往、思想动态等,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师通过家访,也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被信任感和自豪感。家访过程中,师、生、家长三方面对话,能够沟通感情,消除心理障碍,交流思想,交换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对那些有各种不良习惯和情绪的学生的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采取上述措施,调整学生情绪,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坚持下去,就能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完善学生的个性性格,增强学生的意志锻炼,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萧县实验小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02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