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建构主义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 青 张芳娟

  摘要: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在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提问;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教学,达成教学目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文献检索课 教学方法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是由认知主义发展而来的哲学理念。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的学习观与行为主义学习观不同的是: 它强调学习者有其内部的认知结构,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掌握由信息所构成的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提倡教师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将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行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种帮助和指导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持久的动机机制,通过情景设计和提示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开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建构能力。
  
  二、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方法
  
  1.设置情景,引导学生提问。
  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文献检索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就是教师讲检索意义、检索方法、检索原理、各种数据库的检索范围,等等。讲起来就是一点、两点、三点,课程内容本来就枯燥乏味,这样讲解学生更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定义、步骤,而完全领会不了文献检索的真正意义。
  文献检索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的教学目的应该是培养和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掌握收集、分析、利用、交流文献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如果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教师的讲授上面,学生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下,其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没有被充分调动起来,其效果肯定是事倍而功半。因此我们要主动设置情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述数据库概念的时候,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引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数据库。通过创设与实际需要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明了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它有什么优势,吸引学生自觉使用数据库来获取信息。而讲到搜索引擎的时候,利用互联网搜索范围广,内容五花八门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提问,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查找他们想要的信息,比如电影、电视、歌曲、图片等,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让他们轻松掌握搜索引擎的特点,在生活学习中加以良好的应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
  2.组成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协作能力。
  鉴于文献检索课的实践性,组织学生分组学习成为实践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最有效方法。主要内容是教师可以提供一个问题给各小组作为讨论的中心,也可以分配给各小组不同的问题,让学习小组围绕问题利用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本校、本地以及分散在各地的信息资源,并将信息文献加以分类整理,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构建属于他们的新的知识体系。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可就方案的制订、信息源的分布、文献信息的检索方法给予适当的指导。比如很多学生对奥运会都很感兴趣,我即以如何看待奥运经济为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让他们利用不同的检索工具来进行检索,一组是通过传统的书本检索方式来进行,一种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一种是通过学术性较强的数据库来进行。结果生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检索报告,采用传统方式检索的内容相对滞后,利用网络检索的内容新颖但观点较多,利用数据库检索的具有很强的学术性。通过三份不同的检索报告,我给他们讲述了不同信息载体――书本、网络、期刊的不同特点,以及检索方法的不同,并通过这样的分组讨论,使学生对检索的目的、方式、意义有了切身的了解。
  3.充分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教学,达成教学目的。
  《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报意识和文献检索技能,具有操作性、工具性与应用性的特点,可以说是一门“方法课”,因而更加适宜引入现代多媒体教学方法。
  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之一的计算机,它不仅是帮助教师授课时的工具,而且是用来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的知识工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了形象生动的交互式教学环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同时投入学习,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但是,制作多媒体课件要注意课件的工具性质,并且具有良好的界面和交互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引导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仅力求知识的详尽,而且尽量从技术上使课件内容看起来简单明了,导航菜单方便易用,可以随时调出,分列章节,注解标记,形式统一,运用丰富。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一套随机测验题,供学生练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得到加强和巩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机、上网实习是学好信息检索课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自己操作,才能了解自己掌握文献检索方法的程度,教师才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教学加以适时的调整。我们利用图书馆建立的电子阅览室,在文献检索课教学期间,鼓励学生上机检索,并安排教师在旁边加以指导。鉴于学生较多,教师难以一对一指导的实际情况,教师以分组指导为主。主要步骤是和学生讨论并确定检索主题,指导学生提出检索式,然后在学生上机的过程中发现并改正问题。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利用网络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可将学习内容提供给学生,并根据学生从网上的反馈信息,调整、修订教学内容。除了上机时间以外,学生可以通过留言板、电子邮件等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通过以上途径解答,还可以通过开辟网上讨论区,让学生在特定的聊天室发言和讨论。通过交互,各种学习观点相互碰撞、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建构主义理论。
  
  三、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文献检索课效益的评价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建构主义理论较好地应用到文献检索课中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能使文献检索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问题为核心而驱动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要综合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并查阅有关资料,从而作出合理的综合推论,分析、解释当前的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学习者将会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原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习者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对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经验与旧经验进行综合和概括, 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这种依靠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上而下基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期即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的、多角度的、丰富的理解。对知识信息深刻的真正的理解有助于信息素质的提高,可以迅速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利用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梦溪.文检课建构主义环境下的教学设计[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1,(3).
  [2]郑萍.基于建构主义的文献检索课网络教学[J].图书馆学研究,2004,(7).
  [3]胡修琦,杨菊芬.构主义教学模型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3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