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终身体育思想的角度审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锡春

  摘要: 终身体育思想对学校体育领域的改革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高职体育如何为终身体育打基础,本文结合高职体育的现行体系来阐释终身体育思想,并以终身体育思想提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创新性对策。
  关键词: 高职体育教学 终身体育思想 改革与发展
  
  终身体育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对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制度、内容和方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充实人生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高职体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我健身的能力,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使之终身受益。然而,多年来体育教育体系的不够完善,致使一些工作者在四五十岁年纪,就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积劳成疾,乃至英年早逝,给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重大的人才损失。因此,以终身体育思想来审视高职体育教学,探索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1.对高职体育远期效果的反思
  长期以来,高职体育因受传统学校体育的影响,比较重视学校体育的近期效果――“三基”传授、“达标”人数,而忽视了体育的长期效果;教学大纲与中学大纲的内容重复较多,教学模式陈旧;偏重教学的强制性,过分注重学生的现实锻炼,盲目追求体育的近期效益,片面地将增强学生体质的教育目标归结于增强在校学生的体质,忽视了对学生锻炼身体习惯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对体育功能认识的提高,忽视了学生体育素质教育的强化,偏离了体育教育任务的一个重要目标――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从而导致一些学生对体育课抱“无可奈何两为之”的态度,对体育缺乏深刻的了解和认识,终身意识淡薄,因此,出现了一批接受体育教育十几年却依然不会进行体育锻炼的高级知识分子。据一项对我国体育人口的调查表明,16岁至25岁以下的体育人口占总体育人口的30.49%,约为0.43亿,说明多数人在学校里都接受了体育教育,在离开学校后的几年里还保持了在学校留下的体育能力和习惯,但到26岁后骤然下降,下降幅度接近10个百分点,41岁至45岁降至最低。这些数据说明,当今大学体育课程近期效益不高,长期效益更差,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在教育的衔接上存在着薄弱环节;也与作为体育教育最后阶段的高职体育未充分发挥其特有的高等教育功能,未能面对社会、面对未来,忽视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以及独立进行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充分说明我国现行高职体育教育体系的远期效益是不理想的。
  2.对现行高职体育教学的剖析
  2.1忽视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高职体育教学主要局限于运动技术的传授,没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做支撑,许多受教育者对体育仅限于体育锻炼活动的低层次认识。据有关资料显示,80%的学校只有10%以下的理论课比例,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体育理论课可有可无,近30%的学生表示不爱听。这表明改革体育理论教学已刻不容缓。
  2.2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一直以来,体育教育都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教学主体,过分强调课堂结构,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学生真正的练习受到影响,从开始到准备、从整队到编队、从讲解到示范、从学习到复习,整个过程束缚了体育教师的思维方式,使教师本身陷入规定的教学模式中,对课的几个部分限制过死,形式单一,课堂教学忽视学生的参与,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学内容上也过分地突出基本部分的作用,而忽视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养,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提出了教师与学生间角色互动,提倡双边教学,希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现实中又总是被统一、规范和旧观念所限制,体育教学显得程序化,毫无生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又怎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3忽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
  我们也强调学校体育要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但由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加上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理论上认识不深刻、不全面、不系统,忽视终身体育思想的传授,在实践上仍以传授“三基”为主要内容,学生在校期间只是阶段性地学会了一些体育技能而没有掌握练习某项技能的方法,离校后就会生疏,加上缺乏自我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对体育失去兴趣,甚至就此和体育说“再见”了,体育教学只教会了学生机械地模仿,缺乏自学、自练、自我评价的办法,因而也就无法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独立从事锻炼。
  2.4体育教育目标缺乏长远性。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脱离,孤立地谈学校体育目标,只看到体育的生物功能,过分强调学生短期锻炼的价值,盲目追求体育教育的近期效益,将学生在校期间体质的片面增强理解成唯一和最终的目标,而没有看到体育与教育、社会、心理、文化、竞技、娱乐、健康和现代生活的联系,缺乏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和习惯及独立进行身体锻炼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离开学校的同时也就离开了体育,没有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5教材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健身性和实效性。
  现行高职体育基础课教材仍集中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其教材学时数达65%,健身、娱乐等教材学时数仅占15%,身体素质教材学时数占20%,盲目地将运动技术传授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许多难度高、技术复杂、缺乏终身锻炼的竞技项目原封不动地搬到高职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并统一教学要求与考核标准,所采用的教法步骤也是专业院校专项教学方法的浓缩,要使学生在较短的学时内掌握较复杂的运动技术,又怎能不使学生望而生畏呢?
  因而,改革现行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对实现终身体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3.终身体育思想下高职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3.1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最重要的,带有决定性意义的中间环节,主张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指导思想上看,终身体育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而且较“健康第一”更加注重强调阶段效应与长远效应有机结合,强调实现终身体育,保证终身健康必备的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所以,以终身体育思想为高职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思想,更具有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学校体育的目的不仅是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及效果,而更应发挥学校体育的长远效益;不仅着眼于当前课堂、单元、学期的教学任务,而且要放眼于学生的未来以至终身的体育学习效应。
  3.2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标。
  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但如何促进健康呢?我们得教会学生通过体育增进健康的这种能力,形成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所以,我们把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当作学校体育的根本目标是符合教育学原理的。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本身就是为了“健康第一”目的的实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而且,只有学生具有了体育增进健康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健康第一”的目的才能实现,这种教育过程才更加体现个性化培养的特色。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总目标应该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提高体育素养,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能力是高职体育的根本目标。
  3.3建立高职体育新的教学模式,拓宽教学目标。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并不是完全否定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面向21世纪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培养目标必须是通过高职体育教育,增强学生体质,掌握体育与卫生保健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良好习惯和能力,促进个性发展,养成竞争、进取、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职体育教学改革要结合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用发展的观点指导高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既要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要发展学生的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掌握知识并不等于发展了能力,能力提高了,不一定知识就掌握了。例如,记住了很多知识,但方法机械,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很强,但不记忆、不努力发挥知识,也发挥不了作用。体育教学应从传统的单一传授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转向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转向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意识、习惯和自我锻炼能力的目标上,通过体育课程教学,不但要完成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能力培养,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要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树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的做法,组织学生围绕课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依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资料,积极进行独立的思考和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和发现,在大量的身体练习中去加深对知识、原理、技术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其独立自我锻炼的能力,自我设计与评价的能力,自主学习与调控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体育爱好和技术特长,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把道德教育和合作精神培养融会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强调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通过教学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他们的能力;通过体育运动表现自我,发展社交能力;通过教师的传授知识,反反复复的练习,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判断,主动获取知识并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建立起从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评价的现代教学观。
  3.4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与终身体育衔接。
  体育课程内容应服从于课程目标,并充分满足学生身心的需要,课程内容要多样化、趣味化、健身化,多选择能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基本活动能力,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运动兴趣的项目,以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娱乐性和民族传统性项目,设置一些难度不大,易于开展,能延续到社会,适合成年人的项目,如: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大众健身操、太极拳等等,广泛涉及运动、营养、保健、安全、环境等方面贴近生活,影响深远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学以致用;体育理论教材应选择有利于强化学生健身意识,增强体质的知识,运动健身的原理,养护身心的理论和方法等内容,如:人体解剖、生理和卫生知识、保健知识、体育的社会价值、科学锻炼身体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一些运动的主要竞赛规则等等。根据自身在师资、场馆等方面的状况,结合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设置专项课、选修课、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课,实施课内课外一体化(即上课学习内容与课外练习相结合),使课上课下组成一个内容丰富的专项提高网络,从而吸引每一个学生热身于课上,选修于课下,活动于体育俱乐部,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真正使学生学会两种及多种体育健身方法。由于所学的项目都是学生的自由选择,因此在课上或课下往往表现出积极热烈的情绪和获得知识、技能的渴望,学习自觉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技能,而且能够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把课内、课外、学校、家庭和社会体育衔接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离开学校教育后,仍能根据主客观条件进行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
  3.5按终身体育的要求逐步修正考核内容与评价标准。
  体育课程的考核与评价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评与达标相结合、期中考查与期终考试相结合。几十年以来,人们习惯于对体育教学进行终结性评价,重视对体育成绩的考核,考核的办法通常采用一个标准,在统一考核标准的要求下,有的学生毫不费劲就能达到良好,甚至优秀,而有的学生即使再努力也很难取得较好的成绩,造成学生平时的努力与获得的成绩不相符合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一些体育能力强的学生的惰性,扼杀了一些体育能力弱的学生的学练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兴趣。《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体育教学考核的指导思想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是否积极刻苦锻炼为主”,因此,体育课程评价不应该只重视评、达标等显性的、定量的、近期的学习成果,而应该重视学生是否掌握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能力以及心理的完善等一些隐性变化,重视对学生锻炼过程、课堂出勤及参与的评价,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考核标准。在实践课的考核中应尽量减少先天性因素起着作用的竞技性考核内容,为了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生活和个人健身需要,应在众多终身体育项目中展开考核,项目也不应定死,可以在所规定的项目中,由学生任选2~3项,以考核促健身,以考核促兴趣。考核应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幅度、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学生参加锻炼的次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这样,既可以督促学生自觉练习,巩固一些基础技能和体育原理,以便今后结合实际指导自己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甚至组织带动周围的人从事体育锻炼,又可循序渐进地提高个体的体育能力,使评价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建立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考核体系。
  高职体育教学在实现终身体育目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担负着培养全社会终身体育意识的责任,以终身体育思想审视高职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建立长远的教育目标,以及符合学生需求和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构建适合21世纪的体育新体系,全面培养学生的体育知识和能力,认清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积极主动地参与改革,只有这样,终身体育思想才能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梁晓东.对高职业学校终身体育教育的研究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2005.4.
  [2]高峰.试论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基本理念[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1).
  [3]陈俊钦.论终身体育思想对体育课程改革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03,(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25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