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课堂 激活思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何小红

  一、营造创新氛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性。
  
  1.营造民主的教学过程,提供自主参与的创新教育的“土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从而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只出示如下数据:
  长:30厘米宽:22厘米
  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索出四种方法:
  (1)30+30+22+22=104(厘米)
  (2)30×2+22×2=104(厘米)
  (3)(30+22)×2=104(厘米)
  (4)22×4+8×2=104(厘米)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终自己发现规律。仔细分析学生的这些解题思路真让人高兴:每一种解法都闪耀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很新颖,利用“拆数”的方法把30拆成22和8,令人欣慰和惊讶。
  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是有一种最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由于他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是这样一些他自己感悟到的独特的方法,支持着他兴致勃勃的数学学习生活。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把方法分成三、六、九等,大部分学生的方法必然被归为另类,他们必然会面对着自己失败的思维成果而伤心。这样的总结,是不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尤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不到落实。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促成敢想、敢问、敢说的创新教育的“气候”。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中感受快乐;其次,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乐,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
  
  二、整合教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要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教材是通过第98页两个例子来实现的:例①是3个真分数的例子,书上先让学生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然后归纳真分数的概念,例②是3个假分数的例子,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出假分数的概念。若按教材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的,将例①和例②整合,交替出示一些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阴影图形。首先,让学生说出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及意义,仔细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和数值变化范围,然后分组讨论:根据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你认为应该把分数分为哪几类?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类分数命名。通过观察、讨论、命名等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灵感产生了,真正完成了主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时我再让学生自学教材,看书上是怎样对分数进行分类的,从而达到了释疑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合教材、用活教材,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教案,从而在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取和设计鲜活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三年级平均数的教学时,我根据本校刚刚给学生体检过的生活实例,让两组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分组讨论:想出好的办法比较这两组同学的身高,哪一组高?最后全班交流。由于选取了鲜活的生活实例,学生们兴趣盎然,才思敏捷,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平均数,而且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三、开放教学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从课堂、书本、网上、媒体、经验、实践等取得;学习的方式,有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获取知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一个学生如果学了数学知识,而不会应用,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修改认识过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也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等实际状况而异。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是硬道理,它能降低学生认识难度,使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例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教材是利用整数乘法法则这样推导的: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原来的积就缩小多少倍。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原来的积成相反方向变化的算理不理解。我认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对问题容易理解,教师就应该站在哪个角度设计教学过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数乘法推导过程: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比较,得出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它的积就缩小多少倍,或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它的积扩大多少倍。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它的积成相同方向变化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就是基础差的学生也不再糊涂了。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轻松、快乐了。
  通过以上的设计,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导新知识。不仅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掌握了一定的推导方法,也认同教师在教材使用上的创造性,从而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数学教师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创造性,努力使自己和学生一同成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12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