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环保教育的探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环境污染是一个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利用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到的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雨以及水资源的污染等问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环保意识的培养是中学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关键词]教师;学生;教学;环保
  
  环境污染是一个让全人类都无比沉重的话题。在19世纪以前,根本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而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发展,使得人类生存的环境逐渐恶化。而进入环境的污染物多为化学物质。其对于环境、人类健康、气候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危害,已经引起全世界各国政府的关注,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是人类未来的希望,因此,在进行化学教学时,对学生注入环境保护的学习意识是一位化学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了解当前的环境的问题和我国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据统计,因为环境污染,全球有1100万的儿童活不过五岁,目前地球上大约80-90%的高危病种是由于环境污染引起的。就我国而言,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中国成为了世界耗水第一、污水排放第一、CO2排放量第二的大国。我国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国家环保总局2001年进行监测的264个城市中,出现酸雨的城市有158个,占59。85%。我国北方的沙尘暴由过去的几年一次,到现在的一年几十次。我们的母亲河长江、黄河都出现了断流现象。海洋水域的污染也日趋严重,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的赤潮几年都难得一见,而到90年代末已发展到一年出现五、六十次,所有的这些现象都告诉我们。提高全民族环保意识,在中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激发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二、结合化学教材,渗透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全民性以及现实性,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环保教育,可以促进全民族环保意识的提高。应该说是惠及当代,泽被子孙的一项教学内容。化学学科与环境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所有的环境污染物都与化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化学老师教学时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主要采取以下几点探索与实践。
  
  1.女娲补天今何在
  在进行氧气内容讲解时,补充介绍臭氧及臭氧层空洞的有关内容。
  臭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另一种单质,其化学式为O3,无色,可溶于水,有鱼腥臭味。主要存在距地面15-35KM的平流层中。虽然在空气中含量极低,只有千万分之三,但是,臭氧层的存在,却为地球生命提供了一把“保护伞”。大家都知道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有杀菌的作用。殊不知,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在照到地表之前90%以上已经被臭氧层吸收。有资料显示,如果臭氧的浓度降低1%,人类中皮肤癌患者就增加2%。如果地球失去臭氧层。太阳光中的高能紫外线可以在顷刻之间将地球生命置于死地。这样的一把“伞”在上个世纪80年代被科学家发现在南极上空出现了一个洞,这个洞与欧洲的面积大小相似,而且还有逐渐扩大的趋势。科学界恐慌了,全世界震动了。经科学家研究后发现造成臭氧层出现空洞的“凶手”是氟里昂等,它是广泛用作冰箱、空调等致冷剂的一种化合物,其性质稳定,对臭氧层的破坏几乎是毁灭性的。后来经过全世界的努力。于1987年9月16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各国签署了著名的《蒙特利尔保护臭氧层议定书》。此时问学生:为了保护臭氧层,我们可以如何做?学生纷纷回答:“不购买含氟冰箱,开发其它致冷剂代替氟里昴做致冷剂。”
  
  2.发热的地球
  “温室效应”这个词,可以说在各种媒体上都曾出现过,由于近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滥砍滥伐森林,使得空气中CO2气体含量的逐年增加。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就像温室的玻璃一样,阳光可以透过,有保温作用,因而会造成地球的温度上升,气温上升会破坏自然的生态平衡,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近来媒体报道:①南北极的冰川面积在急剧减少,企鹅和北极熊的生存条件恶化。②世界各地气候反常,“厄尔尼诺”现象愈演愈烈,人类正在遭受洪水、台风等恶劣自然灾害的侵扰。③世行警告,下次大潮将淹没印度尼西亚的首都雅加达等,这些情况,都与“温室效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请问同学们,我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减缓温室效应,维持大气中CO2的平衡呢?学生的回答可谓五花八门:节约用纸,植树造林,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等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做到寓环保于教学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空中死神
  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天然降水因为溶解了空气中的CO2气体显弱酸性。而国际上规定,当PH值小于5.6的降水则是酸雨。酸雨主要是由于燃烧含有硫的煤,产生SO2等酸性气体在空气中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
  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它对于生物、土壤、建筑物等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目前我国已经成为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已经成为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政府正在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来控制酸雨的污染。例如,采用煤脱硫技术,调整民用燃料结构,实现燃料气体化,加强对汽车尾气的控制。以及减少烟道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等等已经取得不错效果。
  
  4.污浊的生命之源
  水是生命活动的基础物质之一,被喻为“生命之源”。但是随着工业“三废”的任意排放,农业流失的农药和化肥,以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等已经使“生命之源”不堪重负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重金属的污染,如汞、镉、铅、铬等。水生生物对于重金属有富集作用。这些水生生物被人们食用后,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会使人中毒。“水俣病”、“痛痛病”是其中的代表。
  二是水体富营养化,氮和磷等元素是生物生长所必需的营养素。但是如果大量的含磷和氮的化合物流入水体就会导致藻类和浮游生物的急剧繁殖,水体溶解氧下降,促使水体老化,破坏水产资源。这种情况出现在江河湖泊称为“水华”,出现在近海则是“赤潮”。去年我省太湖出现的蓝藻暴发现象就是典型的“水华”现象,一度扰乱了太湖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上世纪末云南滇池的水体富营养化,几乎使得滇池中鱼虾绝迹。
  
  三、注重实验教学,体验环保教育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贯穿环保教育,可以使得学生获得直观、具体的感性认识。
  1.让学生参观实验室,了解有毒、有挥发性药品的保存及使用方法,学习实验室危险品的使用守则,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2.在进行实验教学时,强调尾气处理,学生体验实验环保。例如在进行CO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对于有毒的CO尾气应该采取点燃或收集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去,将造成环境污染。
  
  四、开展课外活动,巩固环境意识
  
  在中学生中开展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针对环保教育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举行环保知识讲座:向学生讲解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84年印度发生的“博帕尔事件”;组建化学兴趣小组,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当地的“大江木业”的粉尘污染以及我镇林疃石英加工区的空气质量和地下水污染情况:利用学校的橱窗、黑板等教学资源进行环保宣传等。开展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在环境污染方面获得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对于课本上的环保知识得以巩固和升华。
  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目前,人类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时,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面对未来世界的主人――中学生时,应该尽可能贯输环保教育,帮助他们树立环保意识。为建设美丽的家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99526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