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关注高校学生的隐性教育,打造素质教育新平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一直被其实效性所困。造成这一困局的主要原因是对正面教化等显性教育的单纯依赖,而对侧面的感化和背面的潜移默化等隐性教育重视不够或没有重视。因此,为了突破工作瓶颈,提高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效性,要在不放松显性教育的同時,把隐性教育摆在突出位置,要准确把握隐性教育工作的内涵的基础上,创设隐性教育的平台,营造隐性教育的氛围,创新隐性教育的形式,从而使隐形教育收到良好成效。
  关键词:高校;隐性教育;素质教育;平台
  “隐性教育”相对于“显性教育”更容易被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所接受,这正是我校坚持师生紧密接触的目的所在。沈阳城市学院自创办之初就确立了“坚持育人为本,注重能力培养”的办学宗旨,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设隐性教育平台,烘托隐性教育氛围,创新隐性教育的形式等途径,从而达到育人成才的最终目标。
  一、在打牢隐性教育基础上下功夫
  由于隐性教育是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有目标、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因此在育人过程中, 教师的政治立场、世界观、思想品质、内涵素养、行为举止、仪表风范都对学生构成潜移默化的影响[1]。 因此学校从打造良好的教风入手,制定了 “有爱心、会讲课、肯奉献” 和 “贴近行业、贴近实际、贴近学生” 的师德师风建设标准。通过绩效考核、年终设立爱心奖、奉献奖、育人标兵等措施,鼓励教师结合学院的发展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和素质,教书的同时参与育人工作。 从机构建制上学校成立以“创造服务”为宗旨的大学生服务中心,围绕学生的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学业管理、就业指导等实际需要,设立服务窗口,为广大同学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 从机关作风建设上各职能部门按照“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思路,主动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知识水平、人格素质、品德行为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在创设隐性教育平台上下功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受教育者的真正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主动创设有明显的教育意图的隐性教育平台,在教育过程中,让受教育者在没有明显的受教育意识情境下,不知不觉中悟到了某种道理。学校从建立一种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平台入手,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正确的做法,有意识地使学生从被动受教育者,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参与者和自我教育者。其核心就是“学校放手、学生动手”,并通过“三制六参与”细化实施。“三制”是指学生党员干部助理制、学生社区“三长制”和学生组织自治制;“六参与”是指学生参与课堂秩序、学生社区、校园环境、校园治安、后勤服务和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师生的创新创业实践。
  通过实践,“三自”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通过学生党员及核心学生干部担任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和专任教师工作助理制度,让学生在校期间提前接触到工作中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为学生提供工作实践的机会。通过正面的引导,让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中,使得学生在自我劳动过程中学会了珍惜劳动成果,唤起学生自觉维护整洁校园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一千多亩的校园中,无论是教学区还是学生生活社区,卫生都由学生自我管理,在教学区学生养成了不带食品饮料进教室、自觉在课后打扫卫生的好习惯;在学生社区学生自觉整理个人内务,保持楼道卫生,主动将垃圾带到楼下;在校园不吸烟、不踩踏草坪、携带文具背包进入课堂已经内化为学生的自主行为。这些都是我们正面引导基础上,学生逐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具体体现。
  三、在营造隐性教育氛围上下功夫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环境熏陶的重要作用就在于潜移默化。通过环境的营造,氛围的烘托来激发学生的心绪和和行为,可以做到形式和目的的统一。所以学校一方面加强包括校容、校貌、设施设备等外化的“硬环境”建设。另一方面注重加强也包括正确的舆论氛围、进步的人文知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心理暗示等内化的“软环境”建设。学校从凝聚“我行、我能”的校训精神入手,按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建设目标,严格规范管理,严密规章制度,严肃校规校纪,严谨教风学风,用学校的“性格”对大学生发生经常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此学校确定了“从严管理、规范教育”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在学生教育管理中在真情服务的基础上从严管理,规范学生在校的日常行为,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通过强化积极向上的群体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起重要制约作用,使其生活在各种有益的规范中,有章可循[2]。
  另一方面学校提出了“爱好体育、崇尚艺术、关心时事、追求时尚”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向,从组织建设上单独成立体育教学部、美育教学部。体育教学部指导俱乐部开展活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专项体育项目的兴趣和爱好,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俱乐部,人生竞技场”的理念培育学生的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美育教学部培养学生崇尚艺术、追求时尚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对高雅文化艺术的鉴赏能力,并为学生提供欣赏美的机会和展示美的平台。从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形式上规划设计了具有我校特色的“4节6杯3赛”系列校园文化活动,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校园文化内容上注重精品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凝练了一批包括体育狂欢节、毕业季、新年文艺汇演在内的师生共同参与创造的传统文化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分别成立了校园合唱团、行进管乐团、舞蹈团等学生艺术团体,在校园文化影响下各类学生社团组织也蓬勃,现经学校认定注册的社团达一百余个。在师生共同营造的校园文化的引领下我校师生在 “挑战杯”、创业大赛、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多次获奖;在全国街舞、啦啦操等体育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佳绩;在辽宁省大学生微电影节上斩获“最佳剪辑”、“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等多项大奖。   四、在创新隐性教育形式上下功夫
  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授课方式枯燥、乏味,缺乏现实感和吸引力的问题,学校以重实践、重过程、重外延的隐性教育为突破口对“两课”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构建起了以“两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信仰信念、文化文明、生命生活、人际人事、社会社情、常理常识”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以主题教育活动、行为管理、习惯养成为目标的管理体系组成的大通识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注重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在开设“两课”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体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第一,开展师生全员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名学生在春季社会实践周及寒假都要完成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并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导师对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和实践报告进行全过程指导。第二,结合学校PST-CCE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常年坚持不懈,定期总结、评比、表彰。第三,学校通识学院和团委发起大量社会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收获人生感悟与品质生化。目前,我校学生毕业前均参与2次以上的社会实践活动;累计社会志愿服务3万余人次,5万余小时。学校实践育人活动多次被国家级新闻媒體报道,多次荣获省级以上表彰。仅在十二运志愿服务中我校五千余人参与,分布在十二运开闭幕式主会场、各比赛场馆、全运村、V爱驿站,我校共获得省、市级集体及个人奖项776个。
  其次,注重隐性教育的过程管理。学校在教学计划中设立4学分的通识教育管理学分。管理学分涵盖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日常表现内容,由学院及社区辅导员负责考核管理。目的是通过管理学分记录学生学习日常表现,从培养学生“三养”(“素养、涵养、教养”)入手,通过“严管厚爱” 唤醒学生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养成好习惯,让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共同参与监督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发挥通识教育管理体系在学生生活习惯和行为举止的培育方面的作用。
  最后,注重外延教育。学校构建起以“信仰信念、文化文明、生命生活、人际人事、社会社情、常理常识”为内容的素质教育体系。以学院及社区辅导员为主开设通识选修讲座,通过选修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通识教育的外延,既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又赋予辅导员教学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总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要关注“面”上的显性教育,更要注重“里”的隐性教育,从更深层次的内涵隐形教育入手,深刻挖掘其教育意义,创新其教育形式,搭建其教育平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使大学生素质教育更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亮.论高校思政隐性教育资源的效能扩展[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01.
  [2] 谷广文.谈如何做好学生工作[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01):03.
  作者简介:刘苏红(1983- ),女,满族,辽宁本溪人,研究方向:党建和思想政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206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