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日语教学中,翻译能力的培养尤为关键,培养应用型、实用型翻译人才是国家、社会和企业和的急切需要。本文对高校日语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日语;应用翻译;培养方案
1、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翻译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消除民族之间的语言隔阂,使人们摒弃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和狭隘性。一个民族和国家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事,必须大量吸收包括科学文明在内的他国优秀文化。像这样的跨文化交流活动,没有翻译的介入便难以进行。可见翻译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及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在华日资企业不断增加,需要大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的翻译人才。
东北地区是中国政府实施振兴战略的重点区域,日本企业的投资力度也不断加大,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日语人才;二是日企需要大批的能在一线使用日语进行交流的应用型人才;三是跨文化交际对日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单一的日语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型的翻译人才已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翻译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没有进行良好的对接,出现供需矛盾。传统的日语语言教学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的需要。
2、培养应用性日语翻译人才面临的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目标不够明确
日语专业学生所接触到的翻译课程主要包括两种,一是从日语专业课程中学习到的翻译知识,用于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日语语言知识,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的效果不明显。二是日语专业三四年级开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该门课程是外语专业高年级的一门选修课程,虽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但也只是初级阶段的翻译技能。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制约,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很多高校,日语课时量非常有限,只有两个学期,每周仅两课时,一共不超过 64 课时。还有的学校将翻译的学习成果以考查课的方式进行考核,使得学生产生忽视翻译课的想法。笔者在一项对日语专业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只有 20%的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学翻译课程感兴趣,认为很有用,30%认为比较有用,48%的学生认为用处不大,另有2%比较迷茫。可见,现有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重视日语翻译课程是日语教学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
2.2 日语教学缺少实践性和应用能力培养
很久以来,日语专业翻译课程定位不明晰,在教材的编排方面带有较强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没有真正考虑到社会和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学生专业能力提高的实际需要。传统翻译教材注重语法分析和翻译技巧的讲解,其理论的内容明显大于实践的内容。此外,教材编写重文学翻译,轻应用文翻译。教学内容更没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只是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总体而言,日语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面临着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实践教学体系亟待完善,没有充足的实践教学时间,实际教学与企业需求脱节,不能为学生营造有利的语言、文化环境,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文化知识等素质有待提高。
3、解决方案的讨论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应用型、实用型日语翻译人才,笔者给出了一下两个建议:
3.1 明确日语应用翻译课程定位,重视实用日语人才培养
近些年来,我国的翻译课程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日语翻译人才的需求组,也是翻译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部分条件尚不完善的高校,也要从现有日语教学出发,正视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改革传统翻译教学。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尽量增加课时,提高实践课的课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翻译实践机会。其次师资队伍建设也要加强,打造一支具备完整的日语专业文化知识结构及丰富的日语翻译实践经验,并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式的翻译师资队伍。
3.2 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实践技能。
传统翻译教学过于重视教材,大部分教学安排都是日语教师按照课本教材上的体系来进行。而当前日语翻译课程教材大多以文学作品的翻译、翻译技巧的讲解、句式结构的分析等为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更谈不上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实践型翻译人才了。在日语翻译的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加入一些利于让学生打开思路实用内容。其次,要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日语口语翻译能力的培养。只学习翻译的理论知识,却不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话,那也只是纸上谈兵。因此,翻译课堂的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多为学生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有些高校还为学生提供了去日资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不断锻炼自己,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这种培养方法最为贴近社会需求。
近年来,要想就业,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单凭几张日语等级证书,已经不够了。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单一的日语翻译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另外缺乏实践经验是日语翻译人才的一块软肋。要想胜任企业中的翻译工作,必须掌握具备实际翻译技能。比如,大连为日语专业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多与机械、软件外包、水产、制造等行业相关。因此,为适应这一需求,高校应鼓励学生在学习日语的同时,学习一项自己感兴趣的,对就业有帮助的技能,为成功就业增加可能性。学校也可以尝试开设以日语作为外国语的专业,例如电子信息工程,日语加材料化学等学科专业,为应用型日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开辟新道路。
4、结束语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如何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日语翻译人才,挑战着日语翻译工作者和课程模式设计。日语教师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要深入探讨和研究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再谈翻译教学体系的建构[J].中国翻译,2008.3.
[2] 仲和伟,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语,2008.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0279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