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思路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一带一路”“互联网+物流”发展不断提速,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流服务质量、成本、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及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论文对新型学徒制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提出了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思路,有利于将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工作标准化、精细化、规范化,为新型学徒制工作提供参考。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and road" and "internet + logistic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made in China to created in China,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have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the quality, cost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logistics services are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and the requirement of practitioners' quality, skills and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s getting higher and higher.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lementation experience of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and puts forward the thought of training high-skilled talents with the 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for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s, which is helpful to standardize, refine and standardize the new apprenticeship work in modern logistics enterprises, an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new apprenticeship work.
  【关键词】新型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
  【Keywords】new apprenticeship system; cultivation; high-skilled talents
  【中圖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5-0095-02
  1 引言
  2015年8月人社部、财政部共同印发了《关于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新型学徒制开始实施。本文对新型学徒制实施经验进行了总结,为即将全面开展新型学徒制工作提供参考。
  2 新型学徒制
  新型学徒制通过企校合作等方式,实现对企业技能岗位新招人员和新转岗人员参加新型学徒制培养为目标,把探索企业职工培训新模式,完善培训服务体系,加快人才培养作为任务。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或者“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以此为基础的新型学徒制采取“企校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
  3 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对象与培养目标
  3.1 培养对象
  与企业签订6个月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人员和新转岗人员以及技师工作站培养学生和毕业实习学生,企业可结合生产实际自主确定培养对象。部分企业规定,员工岗位提升必须经过新型学徒制培养。
  3.2 培养目标
  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目标由企业结合岗位需求确定,主要培养中高级技术工人,使之达到物流高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水平[1]。新型学徒制的重点在于经过新型学徒制培养,学员掌握发现实践问题、分析实践问题、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并将方法应用于企业生产实践,产生成果,成果反过来指导实践,推动企业、行业管理创新、技术进步,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企业和员工有动力,使新型学徒制培养发挥最大效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4 现代物流企业新型学徒制培养思路
  第一, 校企融合签订新型学徒制合作协议。在当地人社部门指导下,以校企融合为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主导,组织物流企业与职业院校签订新型学徒制合作协议。
  第二,校企融合建立新型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与指导团队。新型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应由企业总经理或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副组长由学院系部或二级学院教学负责人、学院培训中心分管领导、企业分管领导担任,成员由企业专家和院校专家组成,负责审议新型学徒制培养方案和实施方案,同时各明确一名企业和学院新型学徒制联络人,负责新型学徒制实施工作与管理工作,发挥班主任作用,组织好学徒管理、教师教学、企业导师教学和新型学徒制培养考核评估组织等工作。   指导团队由行业专家、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技能精英、院校资深“双师型”教师组成。“双导师”是指院校导师与企业导师,新型学徒制院校导师要选择有5年以上物流行业工作经验和5年以上物流专业教学工作经验的教师予以聘任。企业导师选择物流企业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高超技能的员工或基层、中层、高层管理人员,由企业予以聘任。在新型学徒制实施中,职业院校要发挥主导引领作用,聘任院校导师,由院校导师代表职业院校与企业协商完成新型学徒制企业导师聘任工作。聘任工作完成后,由院校定期组织对新型学徒制“双导师”进行培养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方法培训。企业导师负责学徒在企业期间的岗位技能训练、技术创新、技术攻关等指导工作。院校导师负责学徒一体化教学工作、合理化建议或论文撰写等指导工作,协助企业对新型学徒制培养进程和质量进行管理[2]。
  第三,审核通过新型学徒制培养方案与实施方案。新型学徒制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经会议讨论修改后,审核通过新型学徒制培养方案与实施方案。
  第四,在企业招收学徒建立新型学徒制班。由企业行政人事部门动员本企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中高级技术工人、年满18周岁与用人企业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新招聘员工或转岗员工报名参加新型学徒制学习,建立新型学徒制班。
  第五, 新型学徒制培养精细化管理。 新型学徒制由企业和院校根据企业需求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置若干门核心课程,如物流管理基础、物流技术装备、物流英语与计算机、企业物流、仓储与配送、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国际货运代理等课程,主要由院校教师授课,使学徒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结合区企业实际设置涵盖时间管理、目标管理、7S管理与应用、客户服务、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合理化建议等内容的企业项目实践课程,以企业导师为主,主要实现双导师项目指导式教学,此外邀请行业专家设置若干场专家讲座,以了解最新行业发展趋势、技术动态,开拓学徒视野。计划定课程、定时间、定导师、定专家,行政人事部门或班主任做好考勤管理及拍照、摄像工作。严抓考勤与教学质量,严格审核合理化建议或论文成果,突出实绩和效果,做实做细新型学徒制培养工作。
  第六,新型学徒制培养重点。新型学徒制以人社部门政策为引领,以企业为主体,以院校为主导。
  第七,新型学徒制学徒学习成果评估。 新型学徒制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产生新知识,新知识反过来指导实践,促进实践发展。通过开展新型学徒制,使学徒掌握终身学习方法,养成终身学习习惯,培养学徒达到基层管理人员综合职业能力水平或中层管理人员综合职业能力水平。学徒在学习过程中结合本职工作,改进本职工作,撰写合理化建议或论文,企业组织合理化建议或论文评审,评审主要考虑建议成果和论文成果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结合考勤、课堂表现对新型学徒制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第八,新型学徒制成果在企业的应用。成果在企业相同岗位或相似岗位推广應用,以改进企业生产,满足企业需求,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九,新型学徒制教学与学习资料存档。新型学徒制教学应在生产实践中采取多种形式,安排学生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等活动,参与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实践项目研究要采用专题研究形式,结合企业实际需求,“双导师”指导学徒进行专题调研,由学徒根据工作岗位实践体验提交专题研究达成成果,企业导师和院校导师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研讨论证后,确定成果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成果经企业应用产生效果后,指导学徒撰写合理化建议或论文,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合理化建议或论文撰写及答辩工作,合理化建议或论文成果在行业企业同岗位或类似岗位推广应用。合理化建议或论文汇总表、合理化建议或论文、合理化建议或论文评估表、课程表、学徒名单汇总表、学徒登记表等文件归类存档。
  5 结论
  职业院校深化校企融合实施新型学徒制,建立完善新型学徒制培养制度,明确新型学徒制培养目标,建立新型学徒制培养“双导师”队伍,按照新型学徒制培养方案,培养计划,以企业为主体,院校为主导,产教融合,满足企业需求,运用理实一体化教学、企业项目实践双导师指导、专家讲座等形式指导学徒围绕岗位工作与技术改造创新开展技术创新研究,将研究成果撰写成合理化建议或论文,在行业企业推广应用,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郑亚平.探索高级技工学校培养预备技师的措施与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6(27):4.
  【2】邬焜,等.自然辩证法新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49116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