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设绿色语文课堂 托起明天的太阳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做为新时期的班主任及语文老师应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 语文绿色课堂
  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队员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队员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队员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因此,关注学生的心理,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绿化我们的校园,净化我们的社会风气,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研究的又一新课题。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绿色的课堂呢?我想,绿色的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与行为技能的发展,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从而达到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目标。下面谈一谈我在语文课堂中的几点做法:
  1 关爱学生,让学生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爱心是构建绿色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让学生把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
   语文学科强调与学生的交流。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一个温暖的目光,一句关心的话语,或是轻轻握着充满着忧伤的孩子的手,孩子一生的不畏风雨的力量也许就从此生根发芽。小学生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能迅速发现老师对他的爱,获得一种父母般的认同感,由此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消除对外界的恐惧、敌意或破坏欲。
  《读者》上曾记载过这样一件事:美国有个男孩由于先天兔唇,遭到小伙伴们的嘲笑讥讽,因而对老师同学抱有敌视和仇恨的态度,在一堂语言听力测试课上,老师的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他们的听力测试是以耳语形式进行的,老师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了一句:“我希望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让他震惊、感动、激动,从而获得了一种信心和力量,一个心理问题儿童转变成为一个优秀学生。
   语文教学内涵丰富,新一轮课改提倡以人为本,老师们,让我们在语文课堂上,给他们尊重,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快乐,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中,以事喻理,以情动人,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让他们的生命完满、充盈地展开。
  2 赏识学生,让学生的天性自然地流露
   魏书生老师说过:“要珍惜学生心灵中闪光的东西,以他们自己的光芒,照亮自己的黑暗。”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我不歧视,相反却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我与他们建立了定期联系制度,而且我认为,对于这些学生,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让他们找回自尊与自信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班有一名男生,学习成绩一直较差,且较散漫,违纪现象较多,一些老师对他有看法,连家长也绝望地声称无可救药,我却发现他集体荣誉感强,讲义气、重感情,责任心特别强。找到他,让他担任课前的纪律委员,他惊讶地说:“我能行?”我说:“你当然能行!”他说:“人家都看不起我,不听我的。”我说:“尊严要靠自己去赢得。”然后,我帮他分析了他的长处和短处,并帮他制订计划和努力目标。他决心很大。果然,一学期下来,他不仅把班级的课前纪律管得井井有条,而且成绩还进步了一大截。
   在教学《青山不老》一文后,我引导学生自由地说一说学完课文后的感想。有位学生说:“老师,学完了课文,我就想唱《为了谁》这首歌,可是我唱得不好听,老是跑调,您能和我一起唱吗?”我当时就给予鼓励,欣赏他的敢想敢说,并和他一起唱了起来,那名学生唱得特别动情。歌声感染了全班学生,大家一起唱了起来……唱完以后,同学们又说了很多很多的心里话,感人肺腑。我想:如果没有教师的鼓励和赏识,这些感人的画面是不会出现的。
   对学生的赏识,甚至对学生的缺点(顽皮好动、故意答错、乱答问题、内向懦弱等)进行赏识,从正面在课堂教学中肯定学生行为中合理的一面,可以使学生特别是那些心理有问题的学生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功,这种成功的经验将增强了他的自信,使他以后在类似的情境中会作出合理的举动。我想这也是一种教育的艺术―唤醒。多一些赏识教育,再多一句关爱的话,多给一个鼓励的眼神,再多一次信任的微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就能使学生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会期真正做到平等互动,心灵对话。
  3 平等互动,和学生一同成长、放飞心灵
   中国历来讲究师道尊严,在最能表现教师尊严的语文课堂上,小学生们腰板挺直、双手背后、两脚齐齐……这样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一种神圣与威严的同时,也会让人的心理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天性活泼的小学生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心理会健康吗?
   课堂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还是学生发展的场所?答案人人知道,但真正落实到行动中的却不是人人如此。如果在我们的课堂上,每个教师都少一点包办,多一点放手,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而又充满竞争的氛围,相信我们的学生都会像快乐的“音符”,在课堂上欢蹦乱跳,弹奏着知识的蛩音,展现着生命的对话,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教学《真情的回报》一课后,我领着学生走进“心灵剧场”,让他们回忆、讲述自己曾经历的真情故事,再去描绘将来自己要向谁付出真情,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学生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说着说着,许多同学竟流下了真情的泪水。一位学生这样说道:“我长大了,要研制一种新型的化妆品,送给我们的张老师,这种化妆品不但能使老师的皮肤更加白嫩,还能祛除老师脸上的色斑,让老师永远年青美丽。”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学生纷纷发言,有的深情的回忆了自己最难忘的一位老师,有的说长大后要报答母校,让母校变得更美更好,有一位同学期还即兴朗诵了稚气却步饱含深情的小诗……此时的教师摆脱了“师道尊严”、“长幼有序”的传统束缚,放下架子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此时的学生在绿色的课堂上畅所欲言、无拘无束。让我们如父母珍视儿女一般珍爱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给学生一个轻松和谐、平等对话的语文课堂,让他们在绿色的课堂上舒枝展叶,茁壮成长吧!
   再如,我班参加展示市的优质课时,汇景小学的刘老师来我校上课,在上课前向我班的同学做自我介绍时说:“我真心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学生齐声说:“愿意。”教师又满腔热情地鼓舞学生说:“谁愿意和我交朋友,请你大胆地站起来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呼啦拉站起一片。就是这短短的两句话,一下了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也让学生们喜欢上了刘波老师。到现在,我们班的学生还念念不忘刘老师呢。
  4 开通师生之间心灵的绿色通道
   传统的教育管理比较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指导,而现代教育更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几年前,我感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欠缺,于是,我找来大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刊,如饥似渴地学习起来,研究学生心理发育的特点,常见心理障碍及其排除,并开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我给学生提供了演泄情感的渠道──班主任“心灵热线”。这个热线不是靠电波连结,而是靠文字,因为我考虑学生不太愿意面对面诉说心灵深处的隐秘,笔谈可能更易为学生接受,学生可以把自己心里的困惑、苦恼用笔写下来,“班主任热线”有二条:一是班上专门准备了一个硬皮本,命名为《心声》,学生可以在上面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是学生还可以通过周记,或者写信等形式,将内心感受直接传达给班主任,而我则认真读学生的“心声”,并及时给予答复,或者笔谈,或约来面谈。并且我立下规矩,所有回复不得超过一天。班主任心灵热线,以其双向互动,反馈及时,隐秘性强特点,大受学生欢迎。三条“热线”反映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很多的,有时回答起来还真不轻松,有时我为了一个问题要多次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辛苦是辛苦,但这使我发现了许多学生心灵中隐性的障碍,及时加以疏导,避免了很多消极事件的发生,这是令我欣慰的。比如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她的妈妈在她九岁那年生下了妹妹,从此便专心照顾妹妹而忽略了她,她便经常制造妹妹的麻烦,每当这时妈妈总是训斥她。开始她还会说妈妈偏心,慢慢地,她便觉得是妈妈厌恶她,偏爱妹妹。她对妹妹爱不起来,心中更多的是对妈妈的不理解。渐渐地她变得孤僻,很少与别人交往,甚至对妹妹冷漠,对妈妈充满恨意。我了解到这种情况,先找到她谈话,了解她家庭情况告诉她应正确对待这种关系,其实,她妈妈对她还是很好的,我鼓励她发现有妹妹的好处,主动与妈妈搞好关系,因为一味对抗只能让自己更痛苦,我又到她家家访,提醒家长多关心她,多给她温暖,渐渐地,她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脸上也出现了笑容,学习成绩也提高很快,还担任了学生干部。
   我认为,这种补救式的心理疏导还不够,于是我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我提供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学会处理成长中的困惑、烦恼。如“如何渡过心理断乳期”、“逆反心理好不好”“如何消除与家长的代沟”、“对自己期望值太高好不好”、“如何与异性交往”、“受到别人误解与伤害应该怎么办” 。组织老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参加的个人成长报告会,让老师、家长有了解自己的心里话的机会,如“爸爸妈妈听我说”、“老师请您听我讲”等,使学生在处理困惑、失衡以及矛盾和冲突时,能及时得到家长,教师的理解和帮助,以其群体的合力战胜各种心理危机。
   改造我们的课堂,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教师语文教师的责任;改造我们的课堂,也是每一个学生的权利要求。让我们关注学生心理,共同努力,构建绿色的语文课堂,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Kathnyn Geldard & David Geldard (澳) 董秀梅 (译) 《青少年心理辅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
  [2] 柳菊. 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 江苏卫生保健, 2004, 6(3):49-5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0890796.htm